很多高中生会问:应该如何科学安排早晚自习,才能既保证学习效果,又不至于压垮自己?跟着江苏招生考试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如何平衡早晚自习吧!
1、重新审视早晚自习:初衷与现实之间
在讨论如何高效利用早晚自习前,我们有必要先思考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为什么要设置早晚自习?
早晚自习的设置本意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段专属的、不受干扰的自主学习时间。在正常的课堂学习外,学生需要时间来消化知识、完成作业、预习新课,这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言:"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教育的本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习惯和品格。固定的自习时间有助于学生建立规律作息,培养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这些品质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它们是学生未来走向社会、面对更复杂挑战的基础能力。
遗憾的是,在许多学校,早晚自习已从"自主学习的宝贵机会"退化为"整齐划一的管理工具"。一些学校过分强调出勤率和表面纪律,却忽略了自习的核心——学习效果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当自习变成了必须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出现的强制性要求,当自习内容被严格规定而缺乏弹性,当自习时间被无限延长而忽视学生的承受能力,早晚自习就背离了它的初衷。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许多教育者将早晚自习狭隘地理解为背诵和做题的时间。事实上,自习时间同样应该用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综合素养。
爱因斯坦对此有过精辟论述:"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一个只会做题而不会思考的学生,一个知识渊博但心理脆弱的学生,一个成绩优异但缺乏生活能力的学生,都不是教育真正要培养的人才。早晚自习的内容和形式,理应为此留下空间。
2、早自习:记忆的黄金时间
早读是记诵的黄金时间,一般30-50分钟不等。但如果只读记一科,大脑往往容易疲劳,效果不好。
任务多元,分割时间
建议在早自习中安排二至三项记诵内容,并对时间进行大致分割。比如如果今天主读语文,可以安排10~15分钟读外语,反之亦然。
如果单科时间较长,还可以再作安排。如读30分钟外语,则可以安排读记单词10分钟,读记课文10分钟,读记笔记10分钟。
这样在早读时,每一个时段都有明确的记诵任务,避免了早读的盲目性、随意性、散漫性,效果自然就好了。
结尾复习,巩固记忆
早自习的最后,可以安排3~5分钟,对整个早读记诵内容进行尝试性复习回忆,对所诵记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归纳、整理和巩固。这个简单的步骤,能让你的记忆持久度增加30%。
抓住“1分钟”,零碎时间大用处
千万不要小看零碎时间的力量。假设你每天比别人多利用了30分钟,那么一周下来就是210分钟,一个月就是900分钟,一年就是10950分钟,也就是182.5个小时,按每天不间断学习10个小时计算就是整整半个多月的时间,这意味着你比别人多了一次四轮复习。
这些零碎时间可以用来背单词、背短语、背作文,积累常考的短语句子以及作文模板;看基础知识,积累作文素材,背古诗文,看书;记忆重点知识点。
3、晚自习:自主学习的黄金时段
对于学生来说,晚自习时间是能自我支配的黄金时间,学习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各科的成绩。如何规划才能让晚自习成为成绩逆袭的利器呢?跟着江苏招生考试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阶段:知识复习
磨刀不误砍柴工,用在学习上,就是先复习再做作业,效率高。如果一道作业题需要反复翻书才能找到答案,而且因为不熟练出现各种错误,一来浪费时间,二来浪费了作业的价值——检验当天的学习效果。
复习应该关注三方面:阅读白天老师讲解的教材内容,包括课本里面的定义、概念、例题等,根据课上老师的讲解,重新把思路理一遍;整理、补充、完善自己的课堂笔记;解决听课过程中遗留的问题。
第二阶段:知识巩固,即完成作业
在完成当天的课本内容复习之后,及时检查学习和复习成果是最好的知识巩固行为。
这里有几个技巧:挑自己不擅长科目的作业先做,让自己精力最好的时候去攻克不擅长的科目;作业中努力尝试过依然不会的题目,先放到一边,找其他时间去问老师和同学;作业量如果太大,那些重复次数多、抄写性的作业可以等到头脑疲惫时再做。
第三阶段:课文预习
每天的晚自习时间都要有意识地留一点时间来预习明天将要学的内容,对即将到来的新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预习不是要深入掌握,而是阅读教材,了解明天要学的知识,重点看看自己哪些点感觉特别难,做好记号,在听课的时候,重视这些点的听课。
第四阶段:总结与规划
每天反思自己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才能持续改进。总结一下今天完成了什么任务?学到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困惑没有解决?并规划明天的学习活动,包括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的安排。
美国作家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中指出:"在分心无处不在的世界里,专注力成为最珍贵的资源。"晚自习正是培养这种宝贵能力的绝佳时机。
4、碎片化时间:隐藏的宝藏,等你挖掘
除了早晚自习,生活中还有许多碎片化时间可以被高效利用。比如睡前、洗漱、走路、等车、坐车、课间……这些时间都是零碎的几分钟,但加起来就是相当可观的数字。
睡前和醒来后的时间
这两个时间是"记忆的黄金时间"。睡觉前是记忆时间,可以记忆英语语文等需要背诵,要求准确并长久记忆的知识点;醒来后是回忆时间,如发现遗忘的地方可以拿出来看一下,提醒一下自己。
课间时间
课间的时间不只是可以用来安排学习。如果比较疲劳建议小憩一会,这样可以让自己下一节课的精力好一些;也可以上个厕所出去转转,呼吸新鲜空气,调整好状态迎接下一节课。
乘车等车时间
这个时间不建议背强记忆的知识点,可以看看公式定理,解决自己的小马虎,也可以用一些背单词的软件看看单词,或者刷刷新闻,看点时事政治。
5、学习很重要,休息更重要
避免疲劳作战
实在太疲惫时,可先趴着休息会。边打盹边做作业费力不讨好。学习不是时间越长越好,而是效率越高越好。充足的睡眠不仅是健康的保障,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心态决定成败
碰到难题,一定要有独立思考的过程,但切忌一不会就马上问同学老师。同时,也不要过分钻牛角尖,适当时候需要寻求帮助。
创造良好环境
在校晚自习时要保持绝对的安静,不能因为讨论题目而影响他人的思考;在家晚自习的同学切忌一心多用,边听音乐,边做作业,效率肯定低下。
警惕过度疲劳的信号
当你连续学习很长时间,出现边走路边打瞖睡、短暂意识模糊等情况时,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报,意味着你需要休息了。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智慧的艺术,在于知道忽略什么的艺术。"在学习上,这意味着懂得何时该休息,何时该坚持。
早晚自习是学习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应当成为压垮学生的负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时间,保持身心健康,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对于家长来说,与其一味关注孩子的学习时长,不如关注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心理状态。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比一个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学习机器"更有未来。
英国教育家肯·罗宾逊爵士曾提醒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和自己的天赋,从而成为有成就、有热情的完整之人。"
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培养只会应试的学生,而是造就能够独立思考、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得尤为深刻:"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育的核心是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对知识的好奇、对人类成就的尊重。"
为助力新一届高中生及家长及时了解最新的高考资讯、综评、强基等升学途径、志愿干货、学习技巧、复习资料、各地模考试卷等信息,我们给大家建立了【招考网】江苏高考交流群。
欢迎添加苏小招微信(sxz028),发送:高考年份(如:2026高考),加入高考交流群,为孩子高考助力!

注: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由江苏招生考试网团队(微信公众号:jszkwx)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