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入高中后,学业压力大,竞争激烈,人际关系也更复杂了,这一系列的事情带给孩子很多情绪困扰,而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又不成熟,父母往往只盯着事看,看不见孩子背后的情绪。
有的家长会跟孩子讲大道理:你是去上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把心思放学习上,其他的不要管;有的家长会不断唠叨,看孩子怎么说都不听,就发脾气甚至责骂。结果,孩子越来越沉默寡言,父母欲言又止,焦虑不堪,亲子沟通隔阂日益加深。
父母明明是关心孩子、爱孩子,为何却常常换来孩子的反感与疏离?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往往把父母的关心解读为说教和控制,不自觉地就开启了防御心理,甚至越说越叛逆。
在此,江苏招生考试网小编分享3个与高中生相处的核心原则,能减少很多摩擦和矛盾,亲子关系也更顺畅。
1、不唠叨
不断地催促和说教,不仅会消耗孩子的精气神和向上的动力,更让孩子觉得不被信任,导致沟通的大门关闭。
很多道理孩子都懂,不必反复说,意思到位即可。
孩子每天在学校十几个小时,有的孩子住校,也不是每天都回家,跟孩子相处的时间非常有限,就更要提高说话的质量,少说多听,抓大放小,尽量挑重点说。
把孩子的事情还给他自己,父母代替不了他去学习和考试,越是提醒和催促,孩子越是不想动。
不写作业就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被老师批评,接受成绩不如人意的结果,这比唠叨说教管用得多。
有时候,一个关切的眼神、一杯热牛奶,胜过千言万语;或者写纸条发信息,用文字沟通,减少面对面的交流的压力。
2、不生气
人有情绪的时候,理智往往不在线,提醒自己不要带着焦虑和情绪与孩子交谈,这时更不要批评或急着处理问题。
当感到怒火上升的时候,及时喊停,暂时离开现场,让自己冷静一下,避免情绪化的冲突。
感到生气委屈都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觉察到自己的情绪,然后面对它。
与其发泄怒气,不如平和地说出真实感受,比如:看到你玩手机,我感到很焦虑,怕影响你学习。
既尊重了自己的感受,又指出了孩子行为的影响;也许这么说了,孩子并不会立即改正,但至少比发脾气孩子不听还更叛逆要管用。
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问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真的是因为孩子的问题,还是自己的期望太高,还是触动了自己的创伤记忆等等;
找到情绪的源头,就容易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另外,也可以找信任的亲友聊聊,让自己的情绪有个出口,就不会只对着孩子倾泻了。
3、不打听
青春期的孩子非常需要属于自己的空间,一方面,他需要独处来消化一些情绪和压力,另一方面,孩子处于从依赖迈向独立的过程,练习独处能让孩子更好地走向独立。
父母如果不改变教育方式,还像孩子小时候一样,总想了解孩子的一切,事事过问,反而会让孩子感到不被信任,失去表达的欲望。
孩子有自己的心事和顾虑,不擅闯入他们的房间,不偷看日记或手机消息,不问他们不想说的事。
创造“听”的氛围,多和孩子说“废话”,聊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孩子喜欢的游戏、音乐、电影等等,用心倾听。
当孩子主动分享时,顺着孩子的话题往下聊,让孩子感到被理解,他就愿意说更多。
不唠叨,是信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不生气,是守护自己的情绪能量,也给孩子提供情绪价值;不打听,是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边界。
高中三年转瞬即逝,也是我们最后一段陪伴孩子成长的路。扶上马送一程,等孩子长大后回想起父母,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这大抵也是父母存在的意义吧。
为助力新一届高中生及家长及时了解最新的高考资讯、综评、强基等升学途径、志愿干货、学习技巧、复习资料、各地模考试卷等信息,我们给大家建立了【招考网】江苏高考交流群。
欢迎添加苏小招微信(sxz028),发送:高考年份(如:2028高考),加入高考交流群,为孩子高考助力!

注: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由江苏招生考试网团队(微信公众号:jszkwx)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