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跟父母的疏远往往不是来自某一次的争吵,而是一种悄无声息的逐渐失联……
一、玩不到一起
小时候,我们陪着他成长。带他去公园捉蝴蝶、陪他搭积木、一起读绘本、讲故事。童年的小游戏是亲子之间最坚实的桥梁。我们是孩子眼里无所不能的爸妈,带他开眼界、引领他看世界。
到了青春期,孩子的兴趣变成了电竞、动漫、偶像、网络梗,但我们却还停留在了原地。我们觉得他喜欢的游戏“浪费时间、耽误学习”,热爱的偶像拿不上台面,那些口中的网络梗更是太低俗。我们试图将孩子拉回成年人认可的“正轨”,但他们根本不买账。
带孩子出去玩,我们觉得这个好贵不划算、那个不卫生不如回家自己做,看到网红餐厅排队就想赶紧走……突然就变成了孩子口中的“扫兴父母”。
这种对彼此兴趣的不认同,让我们再也玩不到一起,失去了“一起做一件事”的快乐。
二、聊不到一起
“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就那样。”
“作业写完了吗?”——“写完了。”
“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还行。”
那个曾缠着我们无话不说的小人儿,现在每天的对话只剩下这冰冷的几句。我们想关心,却好像只会问学习;孩子想倾诉,却怕一腔热情换来的又是一番说教。于是,曾经热乎乎的交流就这样变成了这样冰冷的问答。
他们觉得自己的想法总不被认可,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学习好才配得;我们觉得他们总是把好心当成驴肝肺,不听老人言,以后出去肯定要吃亏。
当我们无法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上接住话茬,却总能精准地在每次谈话的结尾绕回“学习”和“成绩”时,孩子自然会选择闭嘴。
三、笑不到一起
当“玩”和“聊”都开始相继失效,最可怕的现象就会出现了:“笑不到一起了”。
家里突然变得很安静,只有各自房间里会出现零星的声响。你们在一个桌上吃饭,却说不了几句话,各自看着手机。你讲了一个自认为好笑的事,他配合地挤出一个微笑。他看视频时突然爆笑,你好奇地问“笑什么”,他却只是摆摆手说“没什么,你不懂”。
那一刻,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会向双方袭来。
一个家庭里,没有了共同的笑声,就像房间里没有了光。笑声是关系的晴雨表,它意味着彼此还处在同一个情感频道上,还能为同一件事感到愉悦和放松。当笑声都消失了,意味着情感连接已经弱到了极点,关系只剩下责任和义务的空壳。
四、如何重启连接?从“刻意”开始
很多父母总羡慕别人家的父母,他们怎么跟孩子关系这么好。孩子有什么话都跟他们聊,其实他们没有看到别人父母在背后的付出。
就像我前一阵发的文章为什么一定要多接高中孩子放学?这5个回答点醒无数家长,只是建议有条件的家长多接接孩子放学,账号就涌入许多阴阳怪气的话,什么“到了大学也接送吧”、“就是要把孩子养成巨婴”……看着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这些评论背后,其实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仿佛培养独立性的唯一方式,就是早早推开孩子。却忘了,真正的独立不是孤立成长,而是在爱的护航中练习翱翔。
亲子之间,没有啥深仇大恨,要融化这层薄冰,只需要父母放下“监督者”的身段,来一点主动和智慧就足够了。这不需要宏大的理论,只需从一些微小“刻意”的开始:
1.尝试“玩”到一起:
哪怕你不懂游戏,可以让他教你玩上一局;让他给你推荐一部他喜欢的动漫,你认真看完两集。只要你愿意尝试,就是一种巨大的尊重和示好。
2.学会“聊”到一起:
忍住问想问学习的冲动,把“作业写完了吗?”换成“你们班上最近有什么好玩的事吗”,把“赶紧去学习”换成“累了要不要歇会儿”。多倾听,少评判。先做听众,再做导师。(可参考文章如果你有一个上高中的孩子,请和他这样聊天)
3.创造“笑”的机会:
一起看一部喜剧电影,分享一个你看到的趣闻,甚至可以是自嘲一下自己又落伍了。让家里的气氛先轻松起来,笑声才会慢慢回来。
一段良好的关系,核心永远是共享的体验和情感流动。当孩子发现父母愿意放下身段,走进自己的世界,而不是永远高高在上地要求自己时,那扇紧闭的心门,才会重新打开。
请记住,教育不止于言传,更在于情通。能玩到一起,才能心贴在一起;能聊到一处,才能想到一块;能笑到一块,这个家,才是孩子永远愿意停靠的港湾。
为助力新一届高中生及家长及时了解最新的高考资讯、综评、强基等升学途径、志愿干货、学习技巧、复习资料、各地模考试卷等信息,我们给大家建立了【招考网】江苏高考交流群。
欢迎添加苏小招微信(sxz028),发送:高考年份(如:2028高考),加入高考交流群,为孩子高考助力!

注: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由江苏招生考试网团队(微信公众号:jszkwx)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