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高水平大学数量达到12所。”浙江四年前给出的承诺正在变成现实。
浙江,素有“民富第一省”之称。相比经济发展上的亮眼成绩,高等教育短板一直是浙江多年的“隐痛”。年GDP超9万亿元、全国第4名——与经济强省地位不相称的是,浙江省内111所普通高校,仅有3所“双一流”,两项数据在全国都仅排第12名,数量、质量均不占优。
10月29日,浙江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12所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分别就工作进展、成效、问题及下一步计划进行汇报交流。会上强调,高水平大学建设已经进入攻坚突破的关键阶段,各高校要切实增强紧迫感与使命感,久久为功,扎实推进登峰学科建设提质增效。
2024年12月3日,浙江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4所高校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校一策”方案》。据公开报道,这是去年浙江省委常委会第五次聚焦本土高水平大学建设,截至该会议,先后听取12所本土高校的高水平大学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意见的起草情况,并对各所高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出明确要求。12所高校全方位覆盖了理、工、文、医、农、艺、财等学科领域。

密集开展会议、调研
浙江加速补齐高教短板
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浙江的目标是到2025年有4所高校达到“双一流”建设标准,12所左右进入全国一流行列,60个左右的学科进入全国前10%,部分学科(领域、方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500个专业入选全国一流专业建设点。
2024年是浙江高教集中“落子”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一年。4月以来,除了浙江省委常委会密集召开会议听取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浙江省委原书记易炼红亦连续调研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科技大学等11所省属高校,原任省长现任省委书记的王浩也接连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调研。

这个决心从2023年开年贯穿至今。2023年初,浙江省提出要大力实施高等学校“双一流196工程”,这也成了省委省政府此后两年在教育领域的“一号工程”,为高等教育发展按下“加速键”。同年8月,浙江高规格召开首次高等教育强省暨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推进会。
在2024年10月再度召开的全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上,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加快高水平大学和登峰学科建设,要聚焦产业创新,加强省属高校与浙江大学、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对接合作,形成更多“1到10”“10到100”的标志性成果。
高教资源分布失衡
省属高校成浙江破局关键
2022年初,浙江省教育厅曾明确表示,着力打造高等教育强省,要优化高校布局,积极探索“一所城市至少一所高水平大学”建设模式。背后的顾虑不难理解——浙江共有11个地级市,但在教育资源的差异上可以说天差地别。
根据教育部今年6月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浙江省会杭州现有普通高校合计47所,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的42.3%,不仅在数量上高度集中,质量也是如此。全省唯三的“双一流”高校,2所在杭州(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另1所(宁波大学)位于与省会杭州同属副省级城市的宁波。

除了地域上的分布失衡,一流学科的分布也呈现高度集中的样态。要知道,浙江现有的23个“双一流”学科中,21个都来自由教育部直属的浙大。正因此,浙江才决心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抓手,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最关键的一环。”《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管理办法》中将着力建设的学科分为四类:浙江省一流学科即列入认定建设的高水平学科(登峰学科)、优势特色学科、一流学科(A类)和一流学科(B类)。
登峰学科要登什么峰?高校优势在哪儿,就登什么峰。“要找准赛道,精准选择‘登峰’的切入口和突破点。”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峰曾指出。据公开报道,浙江对12所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实行“一校一策”,在资金统筹、绩效分配等方面给予高校更多改革自主权。12个登峰学科也已完成遴选,对有望冲击国家“双一流”或学科评估A+的学科,省财政按每年每学科1亿元的标准,实行总额控制,进行建设补助。

自己建+引外援
有超强母舰,也要有硬核舰队
对不少人来说,提起浙江的大学,除了浙大一“直”独秀,一时之间很难再想到其他的名字。
历史上,浙江并不缺少“好大学”。然而世纪之交,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在将浙大建成省内高教巨无霸“母舰”的同时,自身的一流大学矩阵也开始出现萎缩。
根据《浙江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鼓励省重点建设高校冲刺国家“双一流”或A+学科。要建高教强省,数量最为庞大的省属高校成为浙江破局的关键。怎么建?既要自己建,也要引外援。
自己建“好大学”
“小而精”的新型高水平大学一度是浙江建大学的“潮流”。西湖大学是其中的代表,2018年2月,该校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不再追求“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而是聚焦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致力尖端科技突破,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的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大学。
对标西湖大学,2025年6月,总投资460亿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获教育部批准设立。据学校官网介绍,截至2025年10月,该校已引进了包括16位院士在内的一批高水平人才,拥有国家级人才52人、国际著名学术组织会士23人、教学科研型教师(独立PI)101人,其中97%具有境外学习或工作经历。
要完成“一所城市至少一所高水平大学”,省内多地、多所高校均获浙江强力支持。经教育部同意,2023年12月,嘉兴学院成功更名大学,嘉兴高等教育就此翻开新篇章;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成功升格职业本科大学,着力打造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职业本科院校;《绍兴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到2025年,绍兴文理学院力争成功更名绍兴大学;中共丽水市委、丽水市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支持丽水学院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若干意见》,丽水学院锚定“到2030年更名大学”的总目标……
浙江大学也在持续向省内高校“输血”,接连输送多位领导干部,2024年5月省政府曾公布一批省内本科高校行政领导班子换届任免通知,涉及10余所高校,其中至少6所的校长、副校长有浙江大学履职背景,如履新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的邱利民(现为浙师大校长、党委副书记)曾是浙大求是学院院长,履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长的陈积明曾任浙大信息学部副主任。
引入实力“外援”
在高教赛道发力,“引外援”是全国多个省市的“共识”。例如,作为高等教育后来居上范例的广东,高等教育发展不断提速的突围路径之一是异地办学,香港和内地名校曾在广东开出多个校区。
尽管异地办学政策收紧,但浙江省通过签约名校共建协议、落地研究院等,持续支援省属高校创建高水平大学,壮大省内高教资源。
2023年6月,杭州滨江区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订新一轮合作协议,与北航“牵手”5年后再度“续约”。
在2024年初嘉兴大学的揭牌仪式上,该校与北京理工大学、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分别签订支持嘉兴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相关合作协议。
同年4月,浙江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在杭州签署支持建设浙江外国语学院合作协议,高质量推动浙江外国语学院“外语名校”建设。
10月,国际顶尖名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浙江温州签约,在温州设立联合研究院,标志着该市迎来首个与国外名校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
……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工作,强调“全面打造浙江高等教育品牌”,大力实施“重点高校建设计划”,为浙江推进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指明了路径方向。
近两年来,高水平大学建设、普通高校高质量发展、高校基础设施提质3个文件接连出台,高水平大学建设、“双一流196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力争到2027年,浙江高等教育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浙江在高教赛道的决心、冲劲可以说前所未有的坚定,我们也期待有朝一日,“浙江高等教育总体实力与经济实力不够匹配”的公众感知将不复存在。
注:本文内容来源软科,由江苏招生考试网团队(微信公众号:jszkwx)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