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考研,预报名和往年“挤爆研招网”的现象不再,研招网一反往年卡顿崩溃的常态,异常顺畅,大部分同学几分钟就完成了报名。
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为388万,相较2024年减少50万;相比2023年的峰值474万,两年间已累计减少86万。
不少同学们开始揣测,2026年考研报考的人数是不是真的降了……
人数下降≠难度降低!
有专家指出:报名人数减少的,多为非系统备考或弃考人群;
而“二战”“三战”考生占比提升,复习更系统、竞争更激烈。结果是:“高分扎堆”成为新常态。
以热门院校为例:
河南大学:报考2.8万人
南京大学:报考2.7万人
北京大学:报录比高达12:1
考研正在从“过热”回归“理性”,但理性不代表容易。
读研还有必要吗?
“读研还有意义吗?”这是当下许多大学生们最真实的困惑。
过去几年,考研更多是“逃避、暂缓就业”的选择。但随着研究生群体扩大、学历通胀加剧,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仅凭学历,不再是体面就业的保证。
有些考生认为用三年时间去取得硕士文凭,未必比大学毕业就开始积累工作经验的性价比更高,所以大多数人选择直接就业。
但这并不意味着读研失去了价值。恰恰相反,考研的的价值早就从“学历导向”转向“能力导向”。如今,更多同学认识到,考研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就是在增强在就业市场的筹码。
如果你的目标是进入科研、体制、智库等需要深度学术背景的领域,研究生学历仍是不可或缺的通行证。
【推荐阅读】:关注!2026年这些公务员岗位不再招本科生!
如果你更关注职场竞争力、管理能力、商业思维、那么专业型研究生(如MBA、MPAcc、MEM等)比“纯学历型读研”更具现实意义。
根据猎聘数据显示:
2021—2023年间,硕博人才需求占比持续增长;
硕士需求占比从9.1%→14.8%;
尤其在电子、互联网、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行业,高学历人才最受青睐。
也就是说,研究生学历,在于强化竞争力,而非逃避现实。在经济和人脉上,它给你实实在在的回报。
如何看待和应对
2026年推免生比例上升,统考名额被压缩。清华、武大等“双一流”高校推免率达42%;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统招名额缩减超50%。
新一轮考研竞争化加剧,大学生们需要看清其中的“隐藏”机会。
比如国家重点领域持续扩招,2025年全国硕士招生计划新增2.3万人,其中,光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方向,就新增1800个名额;对专业不是很在意的同学,可以考虑B区及“双非”院校冷门专业,调剂成功率提升40%等。
考研这场马拉松,起跑线的选择比盲目冲刺更重要!如何规划考研?最大化利用大学时光,实现升学目标。
微信扫一扫或者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免费1v1考研规划!

或点击链接咨询:https://jsj.top/f/WShrzJ
注: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由江苏招生考试网团队(微信公众号:jszkwx)综合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