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谓失分,本质是“非知识性失分”——扣分与知识点掌握无关,多因习惯漏洞导致。这类失分的典型表现很常见:
考完后学生常说“这分我不该丢”“我当时要是再注意点就对了”,比如算对结果却填错答案、漏看题干关键条件;
失分并非偶然,若学生反复出现审题失误、计算出错,说明已形成习惯问题,而非“下次注意就行”;
失分分值可观,数学中一道选择或填空常占5-6分,多次失误累计可能达10分以上,直接影响成绩稳定性。
需要特别注意:数学想拿高分,“会做”≠“能做对”。尤其像数学、物理这类高思考强度的学科,很多学生能攻克难题,却在基础题上因习惯失误丢分,十分可惜。今天,我们将围绕五大核心习惯展开,帮助同学从日常训练中规避失分。
一、审题习惯:避免“看错题”“漏条件”
学生审题失误的常见原因:担心做不完题而“一目十行”,或凭经验“脑补”题干,导致漏看限制条件(如“正数k”、“求a的平方”)、看错问题指向。
日常训练可从两方面入手:
主观上重视审题:明确“读题比空想更重要”,哪怕是长题干,认真读一遍与扫两眼的时间差不足1分钟,但前者能避免“做一半发现错了返工”,反而更省时间。日常做作业、刷题时,就养成不敷衍读题的习惯,而非只在考试时“提醒自己”;
操作上强化重点:用笔尖引导视线读题,强制注意力集中;用蓝色笔(避免与试卷黑体混淆)圈画关键信息,尤其是修饰、限制类词语(如“至少”“正数”“不正确的是”);长题干或现实情境题(如概率统计大题),先通读理解框架,再回头确认细节,确保“没漏条件”。
二、计算习惯:减少“算错数”“抄错数”
先判断失分类型:若计算失误分散在不同章节,是“习惯问题”;若集中在某类题型(如解析几何)或“数大就错”,则是“计算能力问题”,需针对性解决。
针对“计算习惯问题”,日常训练有三个重点:
拒绝过度心算:仅当“看一眼就出答案”(如5×6=30)时直接写结果;若需在脑中“列竖式”(如15×18),就直接在草稿纸上列步骤计算,避免跳步;
规范使用草稿纸:不在试卷、餐巾纸上打草稿,专用草稿纸需分区、标题号,保证书写工整(至少自己能看清),避免“抄错上一题的数”“因字迹乱看错数字”;
拆分复杂计算:遇到长式子(如解析几何分式、概率统计大数据),拆成小步骤计算,比如先算分子、再算分母,分步验证,降低整体出错概率。
若为“计算能力问题”,则需针对性刷题:集中突破薄弱题型(如每天练2道解析几何),小学、初一初二学生可通过“计算专项练习册”强化基础,初三及以上则结合具体题型训练。
三、时间分配习惯:避免“会做的题没时间做”
时间分配不合理的典型表现:前面题耗时过长,导致后面会做的题没时间答,或在难题上“死抠”,浪费时间。
日常训练需建立“时间框架”:
制定个性化时间分配:以高中数学为例,可将试卷拆为填空选择(除压轴)、填空选择压轴、基础解答题、压轴解答题四部分,根据自身水平设定每部分用时(如填空选择40-45分钟),允许±10分钟浮动(因试卷难度变化),但需避免大幅超时;
日常限时训练:做作业、刷题时,按考试时间标准计时,到点没做完就“算错”,复盘是否因“在难题上卡壳”浪费时间;程度较好的学生可适当压缩时间(如1.5小时的题用1小时20分钟完成),提升答题速度,预留考试机动时间;
敢于跳过卡壳题:给每类题设定“时间上限”,比如填空题超过3分钟没思路、大题超过7分钟没进展,就先跳过,避免“沉默成本”。跳题时暗示自己:“先做会的,做完一定有时间回头做”,避免因焦虑影响后续答题。
四、专注习惯:对抗“走神导致的低级失误”
考试中的“短暂走神”(1-2秒),可能导致“3×6=16”“漏看一个条件”等失误,而专注度需日常长期训练。
关键训练方法:
模拟考试时长的专注训练:日常学习时,尝试连续2小时不中断(不看手机、不吃东西、不发呆),专注做题或学习,从1.5小时逐步过渡到2小时,适应考试的“高强度专注”;小学阶段家长可协助监督,创造无干扰环境,帮孩子养成“学习时不分心”的习惯,初高中则需自主强化;
模块间短暂调整:每做完一个模块(如填空选择),花10-20秒简单放松(晃头、深呼吸),既是缓解疲劳,也是心理暗示“进入下一部分”,但需注意:若基础专注度不足,单纯调整作用有限,核心仍靠日常长时间专注训练。
五、心态调节习惯:避免“心态崩了丢分”
考试心态的影响远超想象:2022年高考数学难度较大时,很多平时130分左右的学生考100分,并非“不会做”,而是“做填空选择时心态崩了,后续题没思路”。
心态调节需从“考前预设”和“日常抗压”两方面入手:
考前不做过度预设:不预设“试卷难度”“题型分布”(如“二模应该简单”“压轴题考导数”),也不预设“分数目标”(如“填空选择只能错2个”)。考试考的是“排名”而非“分数”,题难题易大家都一样,只需专注“把能做对的题做对”;
接受意外存在:允许“失眠”“遇到新题型”“原本会的题想不起来”等意外发生,告诉自己“失眠靠肾上腺素能撑过考试”“新题型大家都没见过,从零开始”,避免因小意外发散焦虑(如“失眠了肯定考不好”);
日常适度抗压:刷题时给自己设定小目标(如“正确率80%以上”“这组题20分钟做完”),模拟考试压力,逐步适应“在压力下答题”,但需注意:抗压训练是辅助,核心仍靠“不预设、接受意外”的心态。
为助力新一届高中生及家长及时了解最新的高考资讯、综评、强基等升学途径、志愿干货、学习技巧、复习资料、各地模考试卷等信息,我们给大家建立了【招考网】江苏高考交流群。
欢迎添加苏小招微信(sxz028),发送:高考年份(如:2028高考),加入高考交流群,为孩子高考助力!

注: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由江苏招生考试网团队(微信公众号:jszkwx)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