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低空技术”“脑机融合”……这些体现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代表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新方向正在哈工大落地生根,融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今年以来,学校面向二、三年级本科生超前布局并开设,一批具有前沿性的微专业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学习需求,所有微专业跨学科、跨校区可选,两年内修满全部学分即可获得修读证书,并按教育部规定进行注册备案。
“我选读的这个微专业,体现了物理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希望通过学习相关课程,提升个人的跨学科建模能力,为将来就业或从事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日,作为“智算物理”微专业招收的首批学生2023级本科生付启亮,在线上选择秋季学期要上的专业课程,按照培养方案和相关要求,未来两年时间内他完成5门核心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训练,修满10个学分即可获得专业修读证书。

付启亮在做物理实验
“智算物理”微专业教师主讲“智算物理学基础”课程的物理学院青年教师杨肖易表示:人工智能与物理学领域的深度融合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在推动物理学科发展的同时可以激发人工智能领域的原始创新,希望通过开设新专业和相关课程,引导感兴趣的学子在前沿方向探索,逐步培养自身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今年1月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
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发展需要,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学习需求,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及职业发展竞争力。
今年5月,学校出台《哈尔滨工业大学微专业建设办法》部署通过整合跨学科资源,构建模块化、短周期的微型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特定领域核心专业能力及跨学科素养为目标,在现有专业外设置一批微型专业,经过申报、评审,全校共有21个微专业获得立项。
今年9月,“具身智能”“脑机融合”“智算物理”“低空信息感知与系统安全”“文化遗产数字治理”
“创业投资与管理”等17个微专业正式招生。

其中“具身智能”微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需要。
据微专业负责人、航天学院金晶教授介绍,该专业立足行业前沿,突出哈工大控制学科优势,课程设计围绕计算机视觉、多模态模型,决策与控制等核心技术展开,同时注重灵活性和实践性,便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核心知识。
作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和产业前沿领域“具身智能”微专业吸引了来自校本部、威海校区和深圳校区的120余名学子报名修读。威海校区2024级本科生宋文豪表示所以选择修读“具身智能”微专业,是出于个人兴趣和对行业前景的看好,具身智能代表着人工智能的前沿方向,要求从业者具备软硬件深度结合的知识体系,希望通过微专业的系统学习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为未来攻克机器人领域技术难题打好基础。
深圳校区2023级本科生张翔焜同样就读于机器人工程专业,在他看来具身智能更贴近“真正的智能”通过修读“具身智能”微专业,可以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于项目实践,有助于深入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张翔焜与机器人互动
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赵雅琴表示,微专业在课程设计注重“微而精”,内容立足科技前沿,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与产学研协同,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课程教学与项目实践“双驱互融”的培养模式。
“低空信息感知与系统安全”微专业以服务低空经济产业安全健康发展为导向,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电子信息专业知识与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交叉融合。主讲“低空信息感知与系统安全导论”课程的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员凤雷介绍说,课程内容为当前最前沿的知识与技术,同时包含8学时的综合实验,由学生分组协同完成部件安装、实际飞行控制等任务,实现“理论-技术-项目实践”深度融合。
下一步,学校将立足学科优势与区域发展需求,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兴学科方向、交叉融合领域及行业亟须的专项技能,以培养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与综合能力提升为核心,持续推进微专业建设,着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
注:本文内容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由江苏招生考试网团队(微信公众号:jszkwx)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