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来,全国多所高校相继成立新学院,重点布局绿色能源、网络安全、医学技术、国际健康等领域。一起来看看它们都是谁?
北京工业大学:新能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新学院
10月12日,北京工业大学举办高质量发展大会,揭牌成立新能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新学院,构建起覆盖战略关键领域、衔接国家需求与区域发展的学科新矩阵。
新能源学院将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整合多学科资源,聚焦新能源生产、存储与利用效率提升,突破关键材料与器件瓶颈,助力北京打造绿色智慧能源产业集群。集成电路学院瞄准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集成微纳芯片与制造等研究方向,重点建设集成微纳芯片工艺平台。人工智能学院将打造“AI+”交叉学科体系,聚焦跨媒体智能与模式识别、具身智能与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与大模型技术等,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将围绕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密码学及应用等方向,打造国家网络安全人才输出基地、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教融合示范区。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技术学院
9月29日,首都医科大学举办首都未来医学技术大会,成立医学技术学院。新学院整合了该校医学影像技术等5个医学技术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科研资源,致力于推动医工、医理深度融合,构建医学技术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平台。
医学技术学院内设的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已招生多届。该校于去年获批医学技术专业硕士点,今年起招收医学影像技术、临床检验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眼视光技术及健康数据科学专业硕士。
未来,学院将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产出并转化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成果,同时探索交叉、新兴学科管理运行模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奉献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北京语言大学:中美国际健康学院
今年9月,北京语言大学中美国际健康学院获教育部批准,该学院是北京语言大学与美国东北州立大学合作举办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办学地点位于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
学院开设本科学历教育(学士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含外国硕士学位教育)和外国博士学位教育。其中,本科专业为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学制四年),硕士专业为语言病理学(学制三年)、应用心理(学制两年)和工商管理(学制两年,单证只授予美方管理学硕士学位),博士专业为视光学(学制四年,单证只授予美方视光学博士学位)。
据介绍,学院采用中美双导师制,每个学生都配备中美双方导师,在学业规划、科研指导和职业发展等方面获得全方位指导。在课程设置上,学院采用全英文授课模式,80%以上的专业课程由中美双方教师共同执教。
大连理工大学:临床肿瘤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第三临床学院
9月27日,在大连理工大学医学部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大连理工大学临床肿瘤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第三临床学院正式揭牌,标志着“大学-医学部-临床学院”三级管理体系确立,为学校医学人才培养提供更为坚实和规范的医教研支撑。据了解,大连理工大学2025年正式面向全国招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开启医科生培养新阶段。
大连理工大学临床肿瘤学院:依托辽宁省肿瘤医院暨大连理工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展教学,拥有肿瘤护理学、肿瘤学、胸外科、妇科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大连理工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依托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教学,心血管内科获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老年医学科获评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大连理工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依托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教学,拥有国家妇产科临床重点专科、国家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以及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协同研究中心。
大连理工大学第三临床学院:依托大连理工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教学,眼科实力尤为突出,不仅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同时也是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辽宁省分中心。
中山大学:未来生物医药学院
9月10日,中山大学未来生物医药学院2025级开班仪式举行。据介绍,未来生物医药学院将立足大湾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为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
未来生物医药学院将采用“临床需求-科研攻关-产业转化”的政产学研金闭环创新模式,旨在培养适应未来产业需求的拔尖人才。
合肥工业大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未来技术学院
10月7日,合肥工业大学正式成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未来技术三大创新学院。据介绍,学校创新学院将以“小而精”的“轻骑兵”模式实现敏捷响应和精准有效的布局,形成“基础产业—核心技术—未来布局”战略闭环。同时加快建立健全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奋力推动学校整体办学能力、区域产业竞争力、国家技术话语权三重升级。
集成电路创新学院主要聚焦芯片“卡脖子”技术,填补高端人才缺口。
人工智能创新学院主要瞄准技术制高点,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
未来技术创新学院着眼前沿,对接安徽“7+N”未来产业,承担孵化新兴学科的任务。
西安交通大学:体育学院
9月29日,西安交通大学体育学院揭牌。
体育学院将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在运动训练、智能体育等领域深耕,打造特色人才高地与科研中心,同时坚持“分层次小班授课”特色教学模式,以身体素质提升、运动技能掌握、锻炼习惯养成、健全人格塑造为核心,发挥体育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
9月7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北校区绣山活动中心举办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成立仪式,标志着全国农林高校首个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成立。据介绍,在新的发展机遇背景下,学校构建了“3+5+X”的框架,采取高位嫁接、虚实结合的形式,依托信息学院、机电学院、信息化处及5个智慧类专业所在学院成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将高起点开设人工智能(卓越班)、机器人工程(卓越班)2个本科专业。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将打造“农业+智能”的创新引擎,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优势学科交叉融合,努力建设农业智能化人才的培养高地。
南京理工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
9月30日,南京理工大学举行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揭牌仪式。据介绍,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成立,是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优化学科布局的重要举措,也是服务“双高协同”、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举措。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将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强化场景牵引,拓展智慧赋能,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大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9月20日,安徽大学生命学科发展战略咨询会暨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揭牌。这标志着医学门类成为该校重点发展的第12大学科门类,开启了学科交叉与系统构建医学教育体系的新阶段。
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的成立旨在推动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深度融合,重点培育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医学工程等医工交叉方向,构建文社理工医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科新格局。

注:本文内容来源北京考试报公众号,由江苏招生考试网团队(微信公众号:jszkwx)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