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全国首个!“反洗钱”专业,来了!

普通高考高校动态   Ι  2025年10月11日
3425
摘要:​今年9月,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合规与反洗钱监管”微专业第一课开讲,标志着全国高校首个聚焦金融合规与反洗钱监管领域的微专业教育项目正式启动。

今年9月,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合规与反洗钱监管”微专业第一课开讲,标志着全国高校首个聚焦金融合规与反洗钱监管领域的微专业教育项目正式启动。

据介绍,该微专业聚焦维护金融秩序、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以“金融+法规+技术”为核心内容,培养具备国际合规视野与实操能力的反洗钱复合型人才,由金融学院联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内控合规监督部全球反洗钱中心,整合政策理论、行业实践与教学资源,共同设计教学方案。

课程融合金融、法律与科技(如AI监测、区块链追踪),通过真实案例推演、反洗钱系统模拟(如SAS AML)及大数据分析技术(NLP、图计算)强化实战技能。

“金融合规与反洗钱监管”微专业教学计划

全国首个!“反洗钱”专业,来了.png

来源:南开大学教务部微信公众号

据悉,“金融合规与反洗钱监管”微专业2025年计划招生50人,原则上面向2024级、2023级在校本科生,不限专业,优先录取有金融学或计算机、人工智能、法学背景的学生,以保障学生有充足时间完成系统学习,实现跨领域能力融合。

1、教育部:微专业,尽快开设、招生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在反洗钱教育领域的创新探索,不仅体现了对国家战略需求的积极响应,也彰显了学院深厚的学科底蕴与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更是响应国家层面加快微专业建设、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具体举措。

今年3月,教育部部署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

其中,“微专业”主要分为急需紧缺型、应用技能型、交叉复合型三类,计划提出高校要结合实际需要开设多种类型的“微专业”,优先开设急需紧缺型、应用技能型,支持学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学习专业课程群3—10门课程,完成学习任务。

6月6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的通知》中再提“双千”计划。要求各地各高校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12个急需紧缺产业领域的60个重点建设方向,加快“微专业”和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建设,尽快完成开设、招生、开课任务,帮助社会需求不足相关专业毕业生补齐知识和技能短板,提高就业竞争力。

全国首个!“反洗钱”专业,来了2_副本.jpg

目前,多地已布局微专业建设。如,安徽省依托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已支持104所高校与企业共建“微专业”153个。天津市曾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高校毕业生“微专业”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导高校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和毕业生能力提升需要,开设“微专业”课程300门,认定天津市高校就业创业“金课”10门。

2、微专业:学最时髦的真本领

随着全国多地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各地高校也在经费、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把微专业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块“试验田”。

当然在探索过程中,也有问题有待解决。

比如微专业“小而精”,但学程通常仍超过一门选修课,需要按学分交学费;没有学位只有合格证书,对学生来说较难收获“短平快”的成效。如何让这个全新的培养模式得到社会认可,吸引学生报名,也是部分二级学院开设微专业时遇到的挑战之一。

从各校此前的经验看,“能学到最时髦的真本事”是微专业能吸引学生就读的最重要特征。

比如北京林业大学的自然教育微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具备自然教育师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后续再通过专业培训等,能取得国家自然教育师资格,从事自然保护地、城乡绿色空间的自然教育工作。

再比如清华大学开设的数据科学与思维微专业,涉及R语言编程、统计推断等课程。一些学生表示,即便没有学历证明,学到这些实际应用知识也对找工作非常有帮助。

3、课程设计,优中选优

此外,微专业招生往往不限专业,这意味着学生要跨专业零基础学习。

但微专业课程构建,既要涵盖特定领域核心知识技能,又要避免浅显零散。如此一来,如何从传统专业众多核心课程中“优中选优”,就对微专业课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南开大学自2024年秋季学期起,在应用型、学科交叉型、全英文型3个方向开设了16个微专业项目。据悉,学校在开设微专业课程之前进行了多次跨校调研,对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进行反复修改。超过一半的课程是专门研发的,其余则从主修专业的核心课程中精心挑选而来,并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进行调整。

南开大学教务部工作人员认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精准对接学生需求,是开设微专业的关键。

4、将微专业建设纳入教学质保体系

微专业想要稳定的吸引学生就读,专业质量也必须得有保障。

如今,很多高校为加强微专业建设,规范管理流程,打造质量优秀的微专业课程,制定了本校的微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围绕微专业的立项与建设、运行与实施、验收与评价、经费与保障等多方面提出具体举措。其中,都会不同程度地提及对加强对微专业培养质量的评估和监测的重视。

例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提出将微专业建设纳入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不定期组织开展微专业建设质量检查工作。

微专业的建设期一般不超过2年,实行动态调整,并持续优化。建设期满,在微专业自评基础上,学校组织专家对微专业建设与实施情况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微专业可继续招生,验收不合格的微专业终止招生,并限期整改。

微专业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与管理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学校明确,微专业应积极开展教学评价改革,建立以产出为导向的持续改进机制,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注:本文内容来源麦可思研究,由江苏招生考试网团队(微信公众号:jszkwx)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