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开学转专业!文科专业,转去学医!

普通高考高校动态   Ι  2025年09月26日
4375
摘要:据统计,有不少高校允许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转专业,大多对学生的高考选考科目设有明确要求,对文科生的限制更多。高校转专业政策也在持续“松绑”,更尊重学生自主意愿。

近日,某医药类高校人文与管理学院对24名2025级新生拟转专业进行公示,公示名单显示,24名学生的转专业第一志愿中,5人选择预防医学、3人生物医药数据科学、3人中药制药、3人护理学——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这4个专业均属医学门类下的专业。另有7人选择英语专业,3人分别选择公共事业管理、生物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根据学校规定,转专业新生的高考选科需符合转入专业对选科的要求。名单显示,24名大一新生中,14人为调剂录取。尽管在人文与管理学院就读人文社科类专业(如社会工作专业),但名单中的多数学生并非“文科生”:24人中22人高考首选为物理,其中又有11人再选科目为生物、地理,6人化学、生物,4人生物、政治,1人化学、地理;高考首选科目为历史的2人中,再选科目分别为生物、政治和生物、地理。

开学转专业!文科专业,转去学医!.png

转专业一般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为何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就能转专业?据该校的全日制本科学生转专业实施办法,学生转专业按照“限制类专业”“跨学院专业”“学院内专业”“新生调剂专业”分类实施。限制类专业含临床医学类专业(含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儿科学等)、口腔医学专业。新生调剂专业仅为当年广东省招生需要进行专业调剂录取的专业(限制类专业除外)。新生调剂专业工作一般安排在每年9月进行,限制类、跨学院、学院内转专业工作则一般安排在每年8月进行。

此外,学校还规定:新生调剂专业要求高考文科考生不得申请转入只招收理科考生的专业。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学生申请转专业,在符合首选科目要求的前提下,再选科目中至少有一门符合转入专业的选科要求。

据汇总,还有不少高校允许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转专业,大多对学生的高考选考科目设有明确要求,对文科生的限制更多。比如南方医科大学在开展2025级新生专业调整工作时就规定:非高考改革省份文科新生只能在文理兼招的专业范围内调整,理科新生在可申请转入专业范围内均可调整;高考改革省份新生申请转入药学、临床药学、中药学专业的,其高考选考科目须选考化学。

开学转专业!文科专业,转去学医!2.png

文科,可以转理工

除了新生入学可转专业,近几年来,高校转专业政策也在持续“松绑”,不少高校进行转专业政策改革,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高考“一锤定终身”的铁律,更尊重学生自主意愿。

随着“专业转出无门槛”正成为各大高校的标配,文科转理工科也能实现了:复旦大学2025级本科生将享有跨院系自由转专业的机会。同济大学实现了中外合作办学转出、医科转入、文转理工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大一结束时可以申请转跨大类专业,北京师范大学转专业可跨文理大类。哈尔滨工业大学高考科类为文史类的,可以通过文转理考试,转入理工类专业。华中科技大学可申请跨学科选择专业。中山大学可以跨校区、跨学科、跨院系转专业……

开学转专业!文科专业,转去学医!3_副本.jpg

从具体举措上看,多数高校主要通过增加转专业申请次数、延长学生转专业的时间窗口、降低甚至取消转出门槛、扩大转入专业范围等方式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度。不过同时,考虑到录取渠道差异,对于少数艺术类、运动类、外语类保送生等专项招生,这些高校基本不予转专业。

比如,在厦门大学每位学生(含医学类)一至三年级每年有两次机会可申请转专业,而且还享有二次成功转专业机会,此前厦大转专业申请仅为每年一次。中山大学大一到大四都可以申请,每学年开放1次转专业,大学期间,申请转专业次数不限。同济大学在可申请次数上格外突出,给学生提供7次转专业机会。

转完专业又不适应了怎么办?别急,也有“后悔药”。吉林大学在2024年增设转专业“适应期”,学生在转入新专业后的一个月内,如果无法适应,可以申请放弃,并转回原专业继续学习,同时不影响再次申请转专业,学生试错的机会更多了。

专业选择,不能只看“冷热”

那么,当高校放松了转专业的限制,高考填报志愿时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在意专业?

其实不然,多数高校虽拥有宽松的转专业政策,但仍是“拆门不拆槛”——转出不受限,但转入仍需考核。

例如汕头大学对于转入门槛有一定要求,如上一年或三个学期的绩点、综合表现、面试考核等。学校也会根据学生申请转入专业的师资、实验条件、办学条件测算出当年可以接收多少个学生转专业,并相应设置一些条件。

每个专业都有最大容量。求大于供的情况下,不可能没有任何门槛让每个希望转专业的人如愿以偿。并且学生可能倾向于选择热门专业,导致热门专业人满为患,其结果不是“没门槛”,而是门槛很高。

专业的冷和热始终在不断变化,就如20多年前,计算机专业接收的学生不少是调剂入学的,甚至更早时,数学系也属于少有人选的专业,远不像现在这么热门。几年前无数尖子生挤破头进入土木专业,结果毕业后面临的却是房地产行业的大裁员。AI行业的兴起,也并不在数年前高校在专业设置时的预测之内。

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努力实现专业“自由行”,把选择权交还到学生手中,但还是会有很多同学会对所选专业及未来感到焦虑和迷茫。不过仍有不少人在大学中努力地探索自我、寻找自我,哪怕这个过程中往往存在挣扎、挫折,甚至是质疑,无论你是坚定地选择奔赴热爱,还是沿着原本的道路继续走下去,都希望你们找寻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将兴趣与职业发展完美融合。

注:本文内容来源软科,由江苏招生考试网团队(微信公众号:jszkwx)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