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高三家长3步平衡期望与现实,孩子不抵触、你不焦虑!

普通高考高考复习家长帮   Ι  2025年09月19日
5600
摘要:高三是孩子学业冲刺、心理敏感的关键期,也是家长期望与孩子实际情况容易产生碰撞的阶段。

高三是孩子学业冲刺、心理敏感的关键期,也是家长期望与孩子实际情况容易产生碰撞的阶段。平衡两者的核心,不是“削足适履”地让孩子迁就期望,也不是“放任不管”地放弃引导,而是通过“双向看见、理性调整、柔性支撑”,找到让孩子愿意向前、家长也能安心的平衡点。具体可以从以下4个层面入手,快跟着江苏招生考试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先“看见孩子”:用“真实情况”替代“理想预设”

很多家长的期望之所以会给孩子带来压力,本质是“预设的目标”与“孩子的实际能力、意愿”脱节。平衡的第一步,是先放下“我希望孩子怎样”,转而看清“孩子当下到底怎样”。

1.客观评估孩子的“能力边界”

别只盯着“年级排名”“分数上限”,可以和孩子一起梳理:

目前的优势学科、薄弱学科分别是什么?薄弱环节是“知识点没吃透”还是“应试技巧不足”?

孩子的学习节奏如何?是“慢热但扎实”还是“效率高但容易粗心”?

过往大考中,孩子的“稳定发挥区间”在哪里?(比如模考分数始终在580-600分,就别强行要求冲刺650分,可先定“稳定600分、冲刺610分”的阶段性目标)。

这些真实的“能力坐标”,才是设定合理期望的基础——比如孩子数学长期在110分左右,与其要求“下次必须考130”,不如约定“先把基础题正确率提至95%,再攻克中档题”,目标触手可及,孩子才愿意努力。

2.倾听孩子的“内在意愿”

家长常说“我是为你好”,但“好”的标准,不该只由家长定义。可以找个轻松的时机(比如散步时)和孩子聊:

“你现在对高考、对未来的专业,有没有自己的小想法?”

“如果按你目前的状态,你希望自己能达到什么水平?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哪怕孩子的想法“不够远大”(比如不想考顶尖名校,只想去离家近的大学),也先别急着否定——倾听的核心不是“说服”,而是让孩子感受到“我的想法被尊重”,只有当孩子觉得“期望里有我的意愿”,才会主动朝着目标走。

二、再“调整期望”:把“单一目标”变成“多元路径”

很多家长的焦虑,源于把“高考成绩”“名校录取”当成了唯一的“成功标准”,一旦孩子达不到,就容易陷入恐慌。其实,平衡期望的关键,是打破“单一化思维”,让期望更有“弹性”。

1.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

别总盯着“最后考多少分、上哪所大学”,而是关注“孩子是否在进步、是否在尽力”。比如:

孩子这次模考比上次低了10分,但薄弱的物理选择题正确率提高了,就可以肯定“你这段时间针对性练物理,有效果,值得开心”;

孩子每天能按自己的计划完成复习,没有熬夜摆烂,就可以说“你能稳住节奏,比什么都重要”。

当家长的期望从“必须达成某个结果”,变成“认可孩子的努力过程”,孩子会减少“怕失败”的压力,更愿意专注于当下的学习。

2.接受“期望与现实的落差”,预留“备选路径”

没有人能100%掌控高考的结果,家长要先在心里做好“最坏的预案”:如果孩子最终没达到预期分数,除了“复读”,还有没有其他选择?(比如适合的民办大学、有特色的专科专业、孩子感兴趣的技能方向)。

当家长自己能坦然面对“不完美的结果”,就不会把焦虑传递给孩子;而当孩子知道“就算考砸了,也有其他路可以走”,反而能放下心理包袱,更从容地冲刺。

三、用“柔性沟通”化解矛盾:别让“期望”变成“对抗”

很多时候,家长的期望本身没问题,但表达方式不对,就会引发孩子的抵触(比如“我都是为了你,你怎么还不努力”“别人都能考高分,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平衡的关键,是把“指责式沟通”换成“共情式沟通”。

1.少提“对比”,多讲“感受”

别拿孩子和别人比(“你看隔壁小明这次又考第一”),而是从“孩子的感受”出发:“妈妈知道你这段时间刷题很累,有时候可能也会觉得压力大,要是不想学了,咱们可以先歇10分钟,不用逼自己硬扛。”

先共情孩子的辛苦,再表达期望:“妈妈不是想逼你考多好,只是希望你以后能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不用像我们当年一样,因为没学历受限。如果你觉得现在的目标太难,咱们可以一起调整。”

当孩子感受到“家长理解我,而不是在要求我”,才会愿意敞开心扉,一起解决问题。

2.用“共同商量”替代“单向命令”

制定学习计划、设定目标时,别直接给孩子“下指令”(“你每天必须学到12点”“周末必须去补数学”),而是和孩子一起商量:“你觉得每天晚上学到几点,既能保证效率,又不会太困?”“周末咱们用半天补数学,剩下的时间你想用来休息还是做其他题?”

让孩子参与到“目标制定”中,他会觉得“这是我自己选的,不是家长逼我的”,执行时会更主动,也能减少“对抗情绪”。

四、家长“稳住自己”:别让“焦虑”成为孩子的负担

家长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态。如果家长每天紧绷着、唉声叹气,孩子也会跟着焦虑;如果家长能稳住自己,孩子也会更有底气。

1.别把“孩子的高考”当成“自己的人生考核”

有些家长的高期望,本质是“想通过孩子的成绩证明自己的教育成功”,或是“弥补自己当年没考上好大学的遗憾”。要提醒自己: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的人生不是你的“续集”,他的成绩也不是你的“面子”。

试着把注意力从“孩子”转移到“自己”身上——比如每天花半小时健身、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当你有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就不会把所有焦虑都压在孩子身上。

2.接受“我无法控制一切”

你可以提醒孩子复习、陪他整理错题,但你无法控制他的考试状态、试卷难度,更无法控制最终的录取结果。承认“自己有很多做不到的事”,反而能减少焦虑——比如告诉自己:“我能做的,就是给孩子做好后勤、陪他走过这段难走的路,剩下的,就交给孩子自己吧。”

最后想说:高三的平衡,从来不是“让孩子妥协”,也不是“家长放弃期望”,而是家长先放下“执念”,看到孩子的真实需求,再用“理解、支持、陪伴”,和孩子一起朝着“跳一跳够得到”的目标前进。毕竟,比起“考高分、上名校”,孩子能带着健康的心态、面对挑战的勇气走进考场,才是更重要的“收获”。

为助力新一届高中生及家长及时了解最新的高考资讯、综评、强基等升学途径、志愿干货、学习技巧、复习资料、各地模考试卷等信息,我们给大家建立了【招考网】江苏高考交流群。

欢迎扫码进群学习交流,为孩子高考助力!

群海报028.jpg

注: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由江苏招生考试网团队(微信公众号:jszkwx)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