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高二,如何让学习与兴趣共存?

普通高考高考复习   Ι  2025年09月11日
1157
摘要:

若翻开今时高二学子的日程册,当真如见古时账房先生的流水簿——晨读未歇,课钟已响,暮鼓方过,灯下笔耕仍未停。

更有甚者,鸡鸣即起,子夜方眠,连本该喘息的周末,也被补习班拆解得七零八落。

这般光景,倒让人想起古寺里晨昏定省、只诵经文的苦行僧,仿佛高二生涯,生来就该与“乐趣”二字绝缘。

可细究起来,这般“苦行”真就无可商榷?

古有东坡居士,贬谪黄州仍能“竹杖芒鞋轻胜马”,在耕读之余酿蜜、煮茶、作《赤壁赋》;

近有启功先生,治学之时不忘研墨挥毫,笔下书法自成一派。

可见人生从无“非此即彼”的死局,高二亦当如此——它从不是要你斩断所有热爱的“修行场”,而是教你在课业与兴趣间寻得平衡的“练兵台”。

真正的学霸,从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

昔年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读书时全心投入,闲时亦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般张弛有度,才让文字里满是生机。

如今亦有学子,爱篮球者每日课后投篮半时辰,汗湿衣衫后再坐回书桌,思路反倒比枯坐时更清晰;

喜丹青者每周偷得两小时伏案作画,笔墨间卸去学业压力,再握笔做题时,心境也平和许多。

这些并非“特例”,而是古人早已验证的“平衡之道”。

千万别把兴趣当“拦路虎”,它实则是帮你提神的“醒脑汤”。

古籍《礼记》早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现代科学也印证:适当投入兴趣,能让大脑从“紧绷模式”切换到“放松模式”,反而能增强记忆力与创造力。

你以为花在兴趣上的时间是“浪费”,实则是给后续的学习“充电”——就像农人耕种,也需休耕轮作,土地才不会贫瘠,学习亦是同理。

那么,这“平衡之道”该如何践行?不妨学古人的“治家之法”,分三步走:

其一,破“非黑即白”之念。

不必想着“要么不学尽兴玩,要么不玩拼命学”,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兴趣亦是如此。

每日抽20分钟弹弹吉他,每周挤半小时拼拼乐高,哪怕只是课间看几页漫画,只要能让你心头一松,便是“有效放松”,何须求“大段时间”?

其二,学“分时治事”之法。

古人办公有“辰时理案、午时休憩”的规矩,你也可给时间“划区块”:

早读时只专注背单词,午休后只攻克数学题,傍晚课后便彻底交给兴趣——学就学得踏实,玩就玩得尽兴,别一边写作业一边想“刚才那球没投进”,也别一边画画一边愁“还有两张卷子没写”,这般“一心二用”,才是真的“浪费光阴”。

其三,明“轻重缓急”之序。

高二的核心是学业,这如同古时学子“十年寒窗为科举”,目标明确;但

也不必因此把兴趣当“洪水猛兽”,就像杜甫“读书破万卷”,仍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登高望远中舒展心怀。

只要保证课业不落下,留一点时间给热爱,非但不会“拖后腿”,反而能让你更有动力往前走。

最怕的是你把自己逼成“苦行僧”,终日埋首书本,却忘了为何出发。

古时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的“乐”不在“苦”,而在对学问的热爱;

如今若你只剩“苦学”,没了半点兴趣滋养,日子久了,怕是会像断了水源的禾苗,渐渐没了生机。

记住:学习好坏,从不是“坐了多久”说了算,而是“学进多少”见真章。

与其在书桌前“磨洋工”十小时,不如高效学八小时,再用两小时做些喜欢的事——就像古人“读书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利用“余时”发展兴趣,反而能让“正业”更精进。

高二这一年,别把自己活成“只会做题的机器”。

教育的本意,是让你成为“既有学识,又有热爱”的完整的人,就像古时有“琴棋书画诗酒茶”的雅致,今时也该有“学业兴趣两相宜”的从容。

愿你既能在课本里寻得知识的乐趣,也能在兴趣里找到生活的光彩,让高二的日子,既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专注,也有“漫卷诗书喜欲狂”的畅快——这般才是青春该有的模样。

为助力新一届高中生及家长及时了解最新的高考资讯、综评、强基等升学途径、志愿干货、学习技巧、复习资料、各地模考试卷等信息,我们给大家建立了【招考网】江苏高考交流群

欢迎扫码进群学习交流,为孩子高考助力!

2群海报028.jpg

注: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由江苏招生考试网团队(微信公众号:jszkwx)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