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开学“心”准备 “润心”助成长|高中生开学心理调适指南

普通高考高考复习心理调节   Ι  2025年09月02日
4079
摘要:不论你是第一次踏进高中校门的高一新生,还是稳步进阶的高二“中坚”,抑或即将奔赴“战场”的高三勇士,此刻的你,或许心怀憧憬,也可能略带焦虑。

新学期悄然启程,秋风微凉,正是重新出发的季节。

不论你是第一次踏进高中校门的高一新生,还是稳步进阶的高二“中坚”,抑或即将奔赴“战场”的高三勇士,此刻的你,或许心怀憧憬,也可能略带焦虑。

请相信,这些都是成长的信号。我们已为你备好一份“开学心理调适指南”,请查收,一起把未知写成答案!

高一:启航期

把这段日子当成一次探险,而不是一场考试。

◆允许“慢启动”

从初中到高中,科目陡增、节奏翻倍,不适才是常态。给自己两周“缓冲带”:

•每天睡前写一条“今日小确幸”,哪怕只是今天食堂的面条加了个溏心蛋。

•把“我还不够好”翻译成“我正在变好”,把情绪写下来,而不是闷在心里。

主动“破冰”

人际关系不是等来的,是“试”出来的。

•记住名字游戏:每天固定记3个同学的名字+一个特征,三天后你就能喊出9个人的名字。

•用“一起”代替“你好”:一起搬书、一起找教室,共同任务最容易催生友情。

升级“学习系统”

初中靠记忆,高中靠体系。把“怎么学”提到和“学什么”同等高度。

•建三本笔记:课堂速记、错题归因、思维导图。

•一周一次“小老师”时间:把本周最拿不准的知识点讲给同桌听,讲不清的就是下周的突破口。

把“求助”当超能力

学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班主任、学长、家人——这些都是你的“外挂”。

•提前踩点:开学一周内去一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哪怕只是打招呼,真正需要时就不会陌生。

•约定暗号:和父母设一个“我今天想聊聊”的表情包,一键开启倾诉通道。

一句话总结:高一不是要你马上优秀,而是要你开始建立自己的“操作系统”。

高二:换挡期

这一年,像开车从“磨合挡”切到“加速挡”,发动机转速高,方向盘却要更稳。

允许“波动”,给情绪“补氧”

•把成绩曲线当成心电图——有起有落才证明活着。一次月考失利,先写“三问”:错在哪?为什么?下一次想看到什么数字?写完撕掉,情绪就留在纸上。

•每天留15分钟“无用时间”:发呆、听歌、慢跑,什么都不产出,却让大脑重启。

重画“路线图”

高一的“想考大学”太笼统,高二要把灯塔挪近。

•用一页A4画“目标倒推图”:右上角写理想院校,向左一格一格倒推到今天的作业。

•把大目标拆成“一周一突破”——本周只干一件大事:比如立体几何从60分到75分,其余科目维稳。

升级“时间管理2.0”

•课表之外再画一张“能量表”:标出自己一天中精神最好的3个时段,把最难啃的科目塞进去。

•番茄钟25 min×2+5 min拉伸+5 min喝水,比连续坐1小时刷题效率高30%。

•每月一次“学习仪式”:换一摞新草稿纸、新颜色笔,给重复的生活一点“更新包”。

把“支持网”织得更密

•建一个3人“铁三角”学习小组:每天晚自习后10分钟互问3个错题,周末一起打一场球。

•和父母约定“周报制度”:每周日晚饭后15分钟,用3句话总结——“我做了什么”“我下周要做什么”“我需要什么帮助”。

•如果同伴压力爆表,直接去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开盲盒”——心理老师往往一句话就能拆弹。

一句话总结:高二是把模糊愿望翻译成具体行动的一年,节奏要快,但呼吸要稳。

高三:冲刺期

这一年,像一场马拉松的最后5公里:体力见底、观众呐喊最大、心率飙高,却也最容易拉开差距。以下5个关键词,帮你把冲刺变成超越。

压力“降噪”——把焦虑调到“白噪音”

•焦虑=大脑在提醒“这件事很重要”。把倒计时牌翻过去,换成“今日任务清单”,每天划掉3件小事,比盯着365天更有掌控感。

•“4-7-8呼吸法”随时用: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90秒内把心率降回来。

•设置“焦虑时段”:每晚睡前10分钟,只允许在这段时间“担心”,其余时间出现焦虑就写进备忘录,留到“焦虑时段”统一处理。

颗粒度管理——把“高考”拆成“今天”

•一张A3纸画“三轮复习甘特图”:

‑第一轮:地毯式扫描(9-12月)

‑第二轮:专题式爆破(1-3月)

‑第三轮:套卷式冲刺(4-5月)

每轮再切成周目标,每周日晚用20分钟复盘并微调。

•每天晚自习最后5分钟做“明日5件事”便签,贴在课桌左上角,第二天早读前看一眼,立刻进入状态。

身心“续航”——用生理高点撬动学习高点

•睡眠:23:30前上床,早晨6:30起床,午睡30分钟,全天海马体在线。

•营养:早餐“蛋白质+慢碳”组合(鸡蛋+燕麦),晚自习备一小把坚果/香蕉,防止血糖过山车。

•运动:每天1公里慢跑or 5分钟跳绳,把“久坐脑雾”代谢掉。

成绩“心电图”——起伏本来就是诊断

•把每次模考成绩画成折线图,红线是年级平均分,绿线是自己分数;只盯绿线趋势,不看单次高低。

•考后24小时内完成“三色笔复盘”:红笔标错题,蓝笔写错因,绿笔写下一周改进动作。

•设置“情绪止损点”:分数低于预期时,允许自己难过一晚,第二天7:00必须出现在早读教室——用行动重启情绪。

团队“并肩跑”——把竞争者变成合作者

•组一个4人“冲刺小队”:每天晚自习后互抽3道易错题,每周五晚20分钟“吐槽+打气”小聚。

•与父母开“月度沟通会”:用10分钟汇报学习进度+5分钟提具体需求(例如周末想多睡30分钟)。

•把老师的答疑时间写进课表:固定15分钟去办公室“面批”作文或学科疑难点,让反馈及时化。

高考不是终点,而是你用18年写给自己的一份“成人礼”。把每一次刷题、每一次心跳、每一次跌倒和爬起,都当成雕刻自己的刀锋。等你跑出考场那天,你会发现最骄傲的不仅是分数,而是你终于成为了能为自己负责的人。

为助力新一届高中生及家长及时了解最新的高考资讯、综评、强基等升学途径、志愿干货、学习技巧、复习资料、各地模考试卷等信息,我们给大家建立了【招考网】江苏高考交流群。

欢迎添加苏小招微信(sxz028),发送:高考年份(如:2028高考),即可邀请您进群学习交流,还可以领取下方海报中任意一本电子版资料!

sxz028.jpg

高中生资料.jpg

注: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由江苏招生考试网团队(微信公众号:jszkwx)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