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
中国科学院院士共有639位增选有效候选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660位增选有效候选人。根据对公开名单中候选人工作单位的统计,共有181所内地高校的专家学者入选,其中,“双一流”高校104所,非“双一流”高校77所。
在798位来自高校的院士候选人中,有687位来自“双一流”高校,非“双一流”高校的候选人仅111位。
就在名单公布前两日,第九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第二十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严把院士“入口关”,坚决抵制不正之风,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增选环境,确保高质量完成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
可以说,在上千所非“双一流”高校中,能够进入有效候选人名单以及最终当选都着实不易。

77所“双非”,冲入候选名单
据统计,非“双一流”高校中,陆军军医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均有5人入选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领跑“双非”高校。西湖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苏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则均有3位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曾在2021年入选过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的首都医科大学王拥军,今年再度成为候选人。作为神经内科领域的领军人物,王拥军开创了短程双通道双效应脑血管病联合治疗方法,打破了中国在该领域临床研究“沉默的坚冰”,使患者复发风险下降32%。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首批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等。今年2月,他成为国际卒中领域临床医学最高奖——“威廉·M·费恩伯格卒中卓越贡献奖”设立以来,第一位获奖的亚洲科学家。
5位全部为中国工程院候选人的昆明理工大学,其候选人所在学部也契合了昆工在有色金属学科群,冶金工程、矿业工程等传统学科上的优势。其中,校长王华继2023年再次入选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候补,他领衔创建了全省第一个依托高校建设的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带领团队攻克金属资源铜镍分离的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多项荣誉。
同为该学部候选人的副校长杨斌,在真空冶金领域摸爬滚打,完成了“从含铟粗锌中高效提炼金属铟的技术”“复杂锡合金真空蒸馏提纯”等多项技术研究,从一名真空冶金的寻路人成长为领路人。
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的山东农业大学,有3人成为两院院士候选人,分别是“咬定”青竹、解码植物DNA的李德铢教授,43年育苹果“中国芯”,助力乡村振兴的陈学森教授,以及育成多个抗旱高产花生新品种的万勇善教授,山农大人才源源不断涌现。
在3位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候选人中,校长赵祥模的名字赫然在列。曾4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赵祥模带领团队,30多年在我国交通科技领域的不懈攀登,使我国在交通智能检测算法、核心传感器和检测装备等方面,基本上实现了由“跟跑”向“并跑”的跨越,部分领域甚至实现了“领跑”。
现任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的蔡袁强,以及曾任浙江工业大学校长的李小年同时出现在中国工程院的候选人名单中,国内资源环境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专家、去年8月新加入浙江工业大学的陈曦教授也入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候选人,三位候选人都曾在国家“三大奖”上获得殊荣。
有望迎来首位院士
在77所非“双一流”高校中,有54所高校截至目前还未有当选单位为本校的院士,此次增选有效候选人的公布,意味着他们有望迎来当选单位为本校的首位院士。

有着“工中有农,以工强农”鲜明特色的江苏大学,3位候选人均为中国工程院增选有效候选人。其中,校长邢卫红三十年来致力于分离膜材料与工程研究,带领团队建成了全球首套多膜集成制浆废水零排放工程,把“废水”变“活水”。邹小波教授立足食品无损检测技术创新,在提升我国食品工程装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引领和推动农田灌溉装备学科发展与行业进步的袁寿其,曾多次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名单。
为我国水利水电、装备制造行业培养大批人才的西安理工大学,此次也有3名院士候选人。解决了国家电网、航空航天等领域关键核心部件“卡脖子”难题,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梁淑华教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水轮机水力设计成果在三峡右岸、南水北调等标志性重大水电工程中获得成功应用的罗兴锜教授;攻关“地球环境癌症”的李占斌一起冲击今年的院士增选。
广东工业大学做优做强工科,机械工程学科得到长足发展在此次院士候选上也得以展现,两名学者均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候选人。其中,陈新教授带领团队三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近二十年来,突破一项项电子制造产业关键技术,从国内空白做到世界一流。另一名院士候选人王成勇教授,以刀匠精神创新尖端制造,在制造领域的贡献卓越。
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公办本科高校中,西湖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和安徽三联学院3所民办高校格外亮眼。
西湖大学有3人入选中国科学院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其中,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免疫学教授柴继杰的推荐人为2023年当选的颜宁院士,这位被称为“从造纸厂走出的顶尖科学家”,是中国大陆首位获得德国洪堡教席奖的科学家,历经20年破解植物免疫的奥秘。另外两位候选人汤雷翰和汪徐家,均在2024年9月加盟西湖大学,向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发起冲击。
今年6月刚获教育部批复设立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便有2人入选中国科学院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在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筹建期间便加入的魏苏淮,回国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了非平衡态半导体物理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在包括辐照损伤防护等领域取得了突破。质谱分析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蔡宗苇,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聘请编写《斯德哥尔摩公约》,中国化学会曾评价他的工作有力推动了我国环境化学学科的发展。
此外,还有一所中外合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次有学者入选两院院士候选人名单,分别是帅志刚和林顺潮,展现出学校强劲的人才实力和乘势而上发展态势。
能够进入两院院士候选人名单,印证了这些学者一流的科研实力,他们都是所在高校学科发展的领军人物,为高校的发展夯实基础。期待在最终的院士增选,这些候选人能有新身份。
谁将最终当选?
注:本文内容来源软科,由江苏招生考试网团队(微信公众号:jszkwx)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