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3年毕业——正在普遍化!
从对大学有实感起,“本科至少读4年”几乎是一条“铁律”,这是因为我国高校本科大多实行“学年学分制”,即既要求学生修满一定学分,又要求固定学习年限(一般4-5年)。而现在,这条“铁律”不再“铁”了。在国内高校集中推行“完全学分制”的“风潮”下,只要修满学分,本科生最快3年就可以毕业。
最新的案例证实了这一“学制自由化”的改革成效——6月13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丁婧雯仅用3年时间便完成了全部课程修读要求,顺利通过本科综合设计(论文)答辩毕业,被授予学士学位!近年来,哈工大实施本科综合设计(论文)结课答辩申请制,成为打破常规、缩短学制的全新探索举措。目前,已有138名学生完成答辩。
据悉,一批高校自2022年起集中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现已步入改革深水期,其本科生也将在今年迎来全体“3年制”时代!
“提前一年毕业”
对国内高校来说,“完全学分制”早不新鲜了。以上所列举的高校,也不过是一小部分罢了。2021年,天津科技大学2名毕业生曾因“3年时间修完4年学分并毕业”备受热议,在当年,她们是天津市首批“三年制”本科毕业生。学分制改革无疑为她们搭建了一条毕业“快车道”。
时间再往前追溯。2000年初,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成为完全学分制的探索先锋。根据2005年浙江新闻的一则报道,在浙江大学迎来完全学分制第一季毕业生的当年,就曾有大三学生申请提前1年半毕业。教务处为此专门开了个会,决定“只要达到条件,可以提前1~2年毕业”。
2015年,深圳大学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允许优秀学生提前毕业;西北大学2018年起全面施行“完全学分制”,学习年限变为3至6年。2020年前后,又有一大批高校开始启动完全学分制改革,实行弹性学制。辽宁省在2020年11月出台了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提出在13所左右高校开展完全学分制改革试点,2021年2月底在试点学校全面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8月实现全省高校全覆盖。
学分制改革,的确是大势所趋。
最快3年毕业——误解大了
省学费、尽早就业、提前备考……只要修满学分就能取得毕业证,快一步毕业,看起来确实好处多多。但如果把“完全学分制”等同于“最快3年毕业”,一定是对它最大的误解。
2010年,我国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出台,提出要完善学分制,支持高校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
重磅政策接连出台,但对于学分制改革,我们似乎总会有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
为什么?
这其中,或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完全学分制和“最快3年毕业”之间建立了错位的必然因果关联,即,某所高校在实施完全学分制后,理应会有大批学生提前毕业。
为了方便理解,不少高校在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时,都倾向于把“最快3年毕业”作为完全学分制的亮点。的确,弹性学制是学分制改革的重要体现。但“3年毕业”之所以能够实现,其关键在于学生能够自由安排学习进程,能够“3年毕业”的毕竟是少数,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
学分制改革,绝非“最快3年毕业”这么简单。
2019年,不少高校曾因实施“学分制收费”被质疑是“变相薅学生羊毛”。也有教育专家曾指出,我国高校实行的学分制一度是“形似而神不似”,并不是完全学分制。如果按学分收费,而又不实行完全学分制,这个改革只能是“换汤不换药”。
如今,多所高校正在力求做到完全学分制“神形兼备”。除了弹性学制、学分制收费,自由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导师制、学分互认制等都是学分制改革的缩影。
转专业,不设限
随着学分制改革的深入,为进一步放宽转专业的限制,2018年3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颁布实施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取消原规定的转专业转出转入比例10%的限制,学生转出专业实现“零门槛”。
2024年秋季,海南大学进入深化完全学分制改革阶段,全面取消招生专业限制,学生在校期间有7次专业选择机会。而在完全学分制改革之前,本科生不能跨校区转专业,且需要达到原专业排名前30%才有机会申请转专业。据介绍,海南大学2024级普通本科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初试吸引了共计1581名学生报名。
水课,没了
与此同时,通过学生自主选课,高校开始倒逼本科生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水平,“摒除水课,打造金课”。
十几年前,有研究曾表明,在发达国家大学课程设计中,选修课所占比重基本上在70%左右,而我国大学必修课约占总课程数的80%。必修课,常常衍生出课程内容“白开水化”、教学方式僵化等问题,但如今,这些问题正在得到改善。
以海南大学为例,2023年,海南大学共开设选课课程4079门,自主选课学生达327360人次,跨专业选课达10745人次,自主选课人次是2021年度的4.11倍。从2021年开始全力探索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以来,海南大学最核心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课程教学改革是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当学生不再按照固定学制“齐步走”,而是可以自主“挑选”课程、老师时,老师能否站上讲台就取决于学生选择。这种情况下,枯燥无味的“水课”很大可能将遭受冷落。但如果课程质量没有提高,课程资源不够丰富、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课程服务跟不了改革的进度,那么“完全学分制”很可能是另一个名称的“学年学分制”。
导师,是保障
不过,把选择权交到学生手中可能是个更大的挑战。毕竟学生学习每一步选择性的增加都意味着学习不确定性的增多,实施“完全学分制”也意味着学校将高度相信学生的自主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从被动灌输向自主学习转变?配套改革必须跟上。
为本科生配备优秀导师——是实施完全学分制的重要支撑。以东南大学为例,该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需完成6-8学分,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本科生的学术素养和学习规范。据介绍,东南大学每年本科招生人数在4000名左右,实行导师制后,平均每位导师在每级指导2名本科生,可以真正实现完全导师制。
学分制彰显的不仅是“学习自由”的大学理念,其背后蕴含的“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以激发学生潜能为核心,面向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模式变革”更是制胜法宝。
也许,对“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我们仍未得出一个确定的答案,但凭借学习自主权的回归,大学生们或许会自己寻到人生的定位。
注:本文内容来源软科,由江苏招生考试网团队(微信公众号:jszkwx)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