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倒计时只有20多天了,这场关乎青春与梦想的战役已进入决胜时刻。您与孩子并肩作战的每一刻,都承载着深切的期盼;您给予的每一份支持与陪伴,都将化作孩子乘风破浪、砥砺前行的底气与力量。接下来,我们将从心态调整、生活保障、智慧陪伴和志愿规划四个维度,与您携手护航孩子度过这段至关重要的时光。
一、心态调整:稳如磐石,做孩子的心灵支柱
1.家长心稳,孩子心安
家长的情绪如同家庭氛围的“定盘星”。避免将焦虑化作伤人的话语,如“只剩这么几天,复习得完吗?”“隔壁孩子模考分数比你高太多!”这类言语只会加剧孩子的紧张与不安。在孩子专注复习时,安静地阅读书籍,用沉稳的行动向孩子传递信心,营造平和安定的家庭氛围。
2.接纳情绪,温柔倾听
冲刺阶段,孩子可能出现烦躁、失眠或自我怀疑等情绪波动。此时,家长无需急于充当“问题解决者”,一句充满理解的“没关系不着急,咱们出去走走放松一下?”远比空洞的“你肯定行”更能抚慰孩子的心灵。给予孩子倾诉的空间,接纳他们的情绪,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而非评判者。
3.积极暗示,聚焦过程
将关注点从分数转移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上。当看到孩子认真整理错题本时,真诚地夸赞:“这个方法真不错,易错点都攻克了,考试就都会了,肯定能考好!”通过具体的肯定,让孩子感受到努力的价值,淡化对考试结果的过度焦虑。
二、生活保障:精心筹备,细节之处显关爱
1.科学饮食,守护健康
遵循“三要三不要”原则:三要即保证清淡高蛋白饮食,如鱼肉、鸡蛋、豆制品;摄入新鲜果蔬,补充维生素;保持规律三餐,稳定身体状态。三不要是避免突击进补,防止肠胃不适;不尝试陌生食物,降低饮食风险;不轻易改变原有饮食习惯,减少身体适应压力。
2.微调作息,契合高考节奏
逐步调整孩子的生物钟,使其在高考考试时段(上午9:00-11:30、下午3:00-5:00)保持最佳的思维活跃状态。若孩子习惯熬夜,可每天提前15分钟入睡,循序渐进,避免因作息骤变引发失眠。
3.营造环境,无声关怀
保持家庭环境整洁舒适,无需刻意营造绝对安静的氛围,适度的白噪音反而能模拟考场环境,帮助孩子提前适应。提前备好透明文件袋、备用文具、风油精等考试用品,以细致周到的准备,减少考前不必要的慌乱。
三、智慧陪伴:适度关怀,做孩子成长的助力者
1.沟通有道,避开雷区
在与孩子交流时,注意避开以下误区:不追问复习进度,如“今天做了多少套题?”;不拿孩子与他人比较,如“你表哥去年考了600分”;不过度关注,频繁送水果、敲门打扰孩子学习。给予孩子适度的空间与尊重。
2.适度放松,高效学习
晚饭后,陪孩子散步15分钟,或一起观看10分钟轻松的短视频。科学研究表明,轻度运动有助于提升大脑的记忆提取效率,让孩子在短暂的放松后,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学习。
3.合理规划,脚踏实地
与孩子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每日小目标”,例如“今天重点攻克三角函数的易错点”。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打勾标记,让孩子在点滴进步中积累成就感,避免因遥不可及的目标而产生挫败感。
四、志愿规划:未雨绸缪,减轻考后焦虑
1.提前准备,掌握信息
家长可提前研读本省高考政策,通过“阳光高考网”“各省教育考试院官网”等权威渠道,收集目标院校近3年的分数线、专业排名、就业报告等资料。提前梳理整合信息,为后续的志愿填报工作减轻负担。
在此,小编也给大家推荐一个志愿填报的便捷工具——志愿通志愿填报系统!可查高校、查专业、查分数,智能推荐冲稳保院校等功能。
有需要的考生及家长,微信扫一扫海报上二维码,即可体验哦。
2.平衡兴趣与现实
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留意他们提及某个职业时眼中的光芒。结合家庭实际情况、行业发展趋势,初步制定“冲-稳-保”的志愿方案。目前无需与孩子深入探讨,避免分散其复习精力。
3.制定预案,从容应对
高考结束后的72小时是估分和志愿讨论的关键时期。家长可提前联系专业的志愿填报机构,或寻求身边可靠的资源,为孩子考后的志愿填报咨询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高考,不仅是孩子知识储备的考验,更是一场家庭协作的“战役”。智慧的陪伴,是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让他们成为自己人生故事的主角;是给予孩子坚定的支持,让他们知道,无论结果如何,都有温暖的港湾可以依靠。愿在这最后的30天里,每个家庭都能收获共同奋斗、彼此成长的珍贵回忆。
为助力新一届高考生和家长及时了解最新的高考资讯、综评、强基等升学途径、志愿干货、学习技巧、复习资料、各地模考试卷等信息,我们给大家建立了【招考网】江苏高考交流群。
欢迎添加苏小招微信(sxz028),发送:高考年份(如:2025高考),即可邀请您进群学习交流,还可以领取下方海报中任意一本电子版资料!
注: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由江苏招生考试网团队(微信公众号:jszkwx)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