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部署,以“唯实唯精”为建设目标,以“交叉融合、精准滴灌”为切入点,以教师队伍协同为总驱动,坚持问题导向,形成理论与实践融合、思政课与专业课融合、线上与线下融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融合的精准育人模式,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坚持供需匹配,以“精准发力”推动学院“大思政课”从形式化向实效化转变
以学生为原点,精准分析主体需求。为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调“学生中心”是育人目标设定、“大思政课”开展、育人成效反馈各环节的逻辑中介,并在育人内容整合、育人方式选择上都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学校自主研发的智慧校园建设平台,采集智慧学工系统、智慧党建系统、智慧教务系统、图书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多维度数据,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历史学习数据、学习兴趣和需求,利用大数据精准生成学生整体发展的“画像”,有效把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社会心态、价值取向;思政课教师联动辅导员、专业教师,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并分析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尤其对“大思政课”育人内容和育人方式的需求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增强了开展“大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内容为基点,精准推送“大思政课”。“大思政课”教学内容是“大思政课”精准育人的关键。学院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信仰公开课;基于对学情的分析,又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接受程度出发,精准捕捉学生对国情、社情的关注度以及“第二课堂”的参与度,将“量身定制”的育人资源推送给学生;坚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充分融入到“大思政课”内容中,依托不同的学科背景,有针对性地为不同专业学生提供不同主题的育人内容,实现持续性供给精准有效的内容。例如,为制造类专业学生开展以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为化工类专业的学生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为设计类专业学生开展以文化自信自强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等,目前已为学校7个学院的学生统筹规划了10余个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主题“大思政课”。
坚持校地融合,以“协同发力”推动学院“大思政课”从“单打拳”向“组合拳”转变
凝心聚力,精组育人“大师资”。学院以《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等文件为指导,建好“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共同体。持续优化完善思政导师、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三位一体”导师制,统筹党政领导、社科专家、行业模范、专业课骨干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骨干等齐上“大思政课”,邀请金一南将军、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周世光为学生讲授“我和我的祖国”信仰公开课,聘请江苏省劳动模范季文斌等为校外导师,聘请博士程进等为校内导师,建强“大思政课”育人共同体。开展思政课教师能力培训,创办青年教师成长营,加强教学技能交流培训,同时健全“三位一体”导师聘任制度,定期举办思政导师、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共同备课会,形成劳动模范与大国工匠等先进代表、二级学院辅导员及专业教师、红色基地讲解员和志愿者参与“大思政课”的长效机制。
资源整合,精建育人“大平台”。学院通过“学生、问题、课堂、实效”四个纵向层级,联动“政府部门—学校—行业—企业”四方协同,组织“课堂—校园—社会”三维互动,共建“思政实践教育大基地”“校企双向流动大师资”“‘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大平台”,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新模式,让思政课“配方”更先进。建立“党建园”,主动对接博物馆、纪念馆等实践基地,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形成红色资源教育人、熏陶人、激励人的良好局面;与“两山”理念的诞生地、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余村以及江苏省健康村等乡村签订共建协议,上好服务乡村振兴的“大思政课”,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和科技支撑,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与江苏兰陵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市亚邦医药研究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共建基地,把企业需求、企业理念带进学生课堂,引导学生了解企业发展的情况和需求;充分利用绿色化工安全职业体验中心等校内基地,实现产教融合背景下“化盐于水”的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有的放矢,以“持续发力”推动学院“大思政课”从“漫灌式”向“滴灌式”转变
因材施教,精准施策。学院摒弃“大水漫灌”式育人模式,突破传统育人的“公式化”和“统一化”模式问题,数字赋能、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不同阶段、不同习惯、不同层次的需求。学院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精准分析,以智慧教室、研讨教室、线上互动空间为媒介,精准聚焦、靶向发力,对不同专业开展分众式育人;拓展学习形式,根据学生兴趣等组建“大思政课”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大思政课”理论主题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理论知识,提升实践效果。例如,组织化工类专业学生走进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西鲁村开展实践活动,巧妙设计乡村秸秆焚烧和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将绿色化工发展和化工技术革新等专业元素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容有机结合;组织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学生走进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体悟老一辈焊接专家在中国铁路工业发展历程中展现出的自立自强、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组织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围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主题,赴常州市天宁区数字经济党群服务中心等地开展实地学习,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组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走进常州市武进长虹结晶器有限公司,体会新质生产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因势利导,精准育人。学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革命历史展览馆等场馆联动,采用“云互动”等方式突破传统时空限制,提升学生参与感。先后开启“云端思政大课”“云党课”60余场次,受众人数超万人次;近3年,学院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15个,共建基地获评江苏省优秀社会实践基地;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村社广场、工厂车间,开展理论阐释与时代故事讲述的“大思政课”50余场次;3万余名学生走出学校,与热点面对面。“大思政课”教学活动受到多家权威媒体关注。
新时代新征程上,学院将继续聚焦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将其真正建设成为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入脑入心的“金课”。
注:本文内容来源中国教育报,由江苏招生考试网团队(微信公众号:jszkwx)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