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得好,就会像天使一样可爱;教育得不好,也会像魔鬼一样可怕!江苏招生考试网小编整理的这三种教育观念,值得父母深思!
1.好孩子
2013年2月22日,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通报了李某等五人涉嫌强奸罪被刑事拘留一案。在媒体将李某确认为某著名歌唱家的儿子之后,这条寥寥数语的消息迅速成为爆炸性新闻。
在这之前,李某一直是公众视野中的“好孩子”。
4岁师从名家学习钢琴,连续荣获全国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二等奖,中国作品演奏奖、全国少儿钢琴比赛金奖。
8岁开始学习书法,连续三届荣获爱我中华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铜、银、金奖,并被选为年纪最小的北京市海淀区书法协会会员。
10岁加入了中国少年冰球队,多次参加国内外少儿冰球比赛。
透过这些“公开”的荣誉,不难看出很多父母的教育观。
考试第几名、钢琴多少级、比赛拿了什么奖等各种学习和技能指标,已经成为很多父母区分“好孩子”和“坏孩子”的标准,至于孩子的生活、道德习惯、社会适应能力等,在父母心中显得无足轻重。
这种只重视知识和智力开发的教育观念,导致很多孩子缺失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人生走上了歧途。
2.起跑线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收到各种辅导班发来的孩子要赢在起跑线上的“恐吓”。父母们则是在各种辅导班之间来回奔波,惶惶不可终日。
当我们静下来回头看孩子报过的班,受过的罪,错过的童年,我们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没有因各种辅导班而出类拔萃,反而徒增逆反心理。事物有其客观运行的规律,拔苗助长徒劳无功。
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起跑线也没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很多人上小学时成绩很好,初中时却被很多人超过了;有些人初中成绩很好,而到高中却被沦为普通学生;有些人高中成绩很好,大学却闲散下来,成为了“普通人"。这就像马拉松比赛,后劲不足,起跑再快也成不了第一名。
人的成长更像是马拉松长跑,成功的秘诀在于实力和后劲。
3.特长班
青岛有“琴岛”和“音乐之岛”的美誉,2010年青岛学琴儿童就有10万之众,其中学钢琴的达到5万人。按照父母们的理解,学琴学专长有益于提升孩子的审美、智能及习惯养成,但实际结果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好。
儿童学琴存在两大问题。第一,学琴不是孩子的愿望,是大人的愿望;第二,绝大多数的孩子不适合专业化学琴。
其中最为典型和失败的案例,莫过于药家鑫。
药家鑫是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2010年10月20日深夜,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最后被执行死刑。
药家鑫在2011年3月23日的央视节目中说:“从小到大,我的生活除了学习就是练琴。为了不让我拿作业多当借口,妈妈让我到家先练琴,练完琴才能写作业。我害怕作业写不完,小学课间除了上厕所都不会离开座位,我一直在赶着写家庭作业。”
很多孩子在特长班中,得到的不是美感不是成功,而是折磨和失败!父母却视而不见,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现在许多父母都让自己的孩子学习各种乐器,发展各种特长,造就了一批批“学琴”儿童。
最后的话
现在孩子最大的问题不是学习而是心理。
最新一项针对我国中小学生厌学的情况调查数据出炉,结果令人吃惊:在过去的20年间,我国中小学生的厌学率已急速攀升至73.3%。
这一数字覆盖了30多个大中城市、500所学校,共有3万名学生参与。虽然“73.3%”的结果夸大了,数据也受到调研样本的有限性影响,但其背后“中小学生压力大”的现象,值得深思。
根据《2023年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指出,初中生抑郁检出率高达50%!现实的数字背后,是不得不正视的严峻事实:青少年正遭遇“心理危机”,陷入反常的集体沉默。
今天的父母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遵循教育规律,选择好的方法,为孩子健康成长而努力,不强为,不妄为,按规律去做。
注: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由江苏招生考试网团队(微信公众号:jszkwx)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考得好,也要报的好!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每个细节都可能会影响录取结果,因此考生和家长要提前了解相关政策、招录数据、专业发展、院校办学特色等信息,工作量还是比较复杂和庞大的。
小编这里推荐大家购买【志愿通志愿填报卡】,输入分数即可科学模拟可填报的院校和专业。
现推出志愿填报卡限时拼团活动,欢迎扫码或者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参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