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高考选错专业的同学最后都怎么样了?
最近,某中部985本科在读同学在大二期间毅然选择了退学,并重新高考上岸了某211计算机专业,起因是在当年高考填志愿时因为不了解“就业前景”而选择了985一个相对不好就业的专业。
从985到211,两年的时间在选错专业中被浪费。在她身上,似乎印证了这样一个观点:专业选择优于学校等级。
那么,专业和学校究竟哪个更重要?如果不慎选错了专业,仅有重新高考才能换专业吗?
专业or学校?答案并不唯一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判断一个专业是好还是坏,其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
以开头提到的同学为例,为了读上“钱景更好”的计算机专业,不惜“浪费两年,自降身份”重新高考上普通211。但是从当前的就业形势来看,等他毕业之后,计算机专业真的还像以前一样还吃香嘛?
这个问题很难下定论。但从近几年互联网行业发展现状可以窥探出互联网确实是已经进入了寒冬,且短时间内无法再回到昔日的鼎盛时代:
2021年7月到2022年3月中旬,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美团、拼多多、快手、百度、京东、网易、微博、哔哩哔哩、蚂蚁集团等12家企业总离职人数21.68万人;
2022年1月到12月,国际互联网企业推特裁员比例50%,国内,爱奇艺裁员比例超40%,阿里巴巴裁员达30%;
2023年一季度,腾讯的员工总数已经减少到了106221人,相比2022年3月31日的116213人,减少了近1万人。
所以在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贸然选择回炉重造稍显草率。根据就业前景选择专业也一定要因时而变,要根据整个行业的动态发展来作出最合适的判断,而绝非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判断这一专业是否具有“就业前景”。
其次,不可否认的是,985出身的大学生在未来无论是升学还是求职上的优势都会比普通本科、211和双非院校的同学更明显。如江苏、北京、上海、四川等一线城市的定向选调生报考资格基本为985院校,而顶尖互联网企业、国企、外企等单位在校招时也更加青睐985毕业生。
因此,如果在同等条件下能够选择985高校还是尽量选择985高校会更好。
当然,专业优先还是学校优先一直以来都是颇具争议的,但其答案本质上没有办法从某一个方面盖棺定论。至于在实际选择中更偏重哪一方面,还是需要各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
选错专业之后的“补救”措施
那么,如果不幸选错了专业该怎么办呢?只能像这位同学一样通过“回炉重造”的方式重新选择吗?
笔者认为,如此高代价的换专业方式对于绝大多数的同学来说是一件非常冒险的决定。如果实在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通过以下风险较小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专业或许更好。
方式一:转专业
当前,绝大多数的学校为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提供了转专业的机会。一般是在大二时由学生自主申报后报所在院系审核,然后由拟转入院系统一组织考核后,成绩合格后即可完成转专业。
以南京大学为例,本科生在第二学期至第四学期可以提出转专业申请。申请者需要完成以下14个步骤:院系填报接收计划——学校审核、公布接收计划——学生填写申请——原院系资格审查——上报转出情况——接收院系领取转入申请——接收院系资格审查——接收院系组织考核——接收院系提交考核结果——学校审核——原院系组织学生签署诚信承诺书——原院系领取正式文件及通知书——学生报到——档案交接。
从上述流程中可以看出,转专业也面临着资格审查和笔试面试,不一定每一个提交转专业申请的同学最终都能够转到自己心仪的院系。那么为了提高转专业的成功率,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呢?
提前了解所在学校的转专业政策
每个学校都可能有不同的规定和程序,提前在学校的教务系统上下载转专业文件细则,了解转专业流程、时间节点、申报所需材料等内容。
仔细研究拟转入专业的要求和限制
一方面是确保你是否符合其转入条件:以四川大学为例,转专业同学的必修课绩点达到3.0且每学期所修课程学分平均达到20分以上。另一方面是了解需要满足的课程和学分要求,部分专业要求在转专业前需修读拟转入专业的一定课程并考核合格。
与所在院系的老师和辅导员明确转专业的需求
由于每年转专业的名额是有限的,各院系需要向转专业的同学提前沟通转专业相关事宜,并确保在转专业的过程中转出院系如转入院系之间的沟通。
准备好成绩单、转专业申请表、转专业资格审查文件、个人陈述、推荐信等内容,按照学校规定的时间节点,提交转专业申请。
方式二:跨专业保研/考研
除了本科在读期间通过考核的方式申请转专业,在升学的时候跨专业申请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首先是跨专业保研,这在当前的保研申请中较为常见。跨专业保研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它有可能改变未来的就业方向,甚至塑造整个人生的轨迹。因此,在做出决定之前务必慎重考虑。
以往有许多同学对于他们所追求的专业并不真正了解,仅仅因为一时的兴趣,就想跨专业并申请到目标专业的保研名额。然而,他们并不知晓目标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庞大而复杂,一旦入学后对兴趣的失落,往往会后悔跨专业的决定。
因此,在决定跨专业保研之前,同学们务必要充分了解目标专业的情况,那么到底什么情况下适合跨保?跨保又要做哪些准备呢?
明确什么情况适合跨保
跨专业保研的难度相较于本专业保研是比较大的,需要保研同学本身具备过硬的能力和对未来清晰的规划。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自己究竟是否有跨专业保研的需求。这主要取决于你是否真的对拟跨保专业是感兴趣的,并且有能力在这个全新的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
其次,跨保专业的发展前景也同样应该被纳入考虑范畴之中。只有对专业前景有深入了解,才能更确定自己究竟是坚持“为爱发电”,还是去一个更有“钱”力的专业。
评估跨保成功的可能性
保研难度已经很大了,而跨保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决定跨保之前,一定要评估跨保成功的可能性和自身的跨保条件。其中,院校要求和专业匹配是两大重要参考指标。
首先,院校的要求是“硬性”指标。很多学校在接受跨专业保研时对学生的本科背景有一定要求。学生的保研成功率与目标院校的受欢迎程度密切相关。
对于非985高校毕业的学生来说,如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南京大学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等都是跨专业保研非常困难的。因为这些学校的相关院系都是热门专业,申请人数众多,对学生的本科背景要求非常高。
然而,一些学校的某些院系则是冷门专业,相对而言申请难度可能较低,跨专业保研的成功率也会相对较高。如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保研比较青睐物理专业的同学。
因此,在进行跨专业保研院校选择时一定要做好目标院校定位,结合自己拟申请跨保的专业及学校要求选择更加容易申请的院校。
其次,专业匹配度是“软性”要求的。对于跨保的同学而言,面试官比较关注的是本科阶段的专业与跨保专业的关联度,并且着重考察参与的科研项目、专业竞赛与目标专业的匹配度。具体内容如下:
本专业与拟跨保专业有交叉
保研同学自身的专业需要与拟跨保专业之间存在研究方向或者研究领域上的关联性,或者有修读过拟申请方向的相关课程,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只有对即将学习的专业领域具备大致的了解,才能够应对面试官的提问和为后期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相关科研及竞赛经历
与拟申请专业相关的科研经历和竞赛实践可以向面试官很好的证明你既对拟申请专业方向有兴趣,同时也做出了相应的成就。相适配的科研经历在跨保中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加分项。
因此,跨保的同学需要对目标专业的情况进行了解,掌握目标专业的知识重点,了解需要学习哪些专业课程,以及自己本科阶段所积累的知识以及研究成果等与目标专业方向的联系性,这样就能够自行评估跨专业保研成功的可能性。
跨保需要准备的材料
那么对于跨保的同学而言,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呢?
一方面,从在学术层面上,大一开始就要针对性地学习跨专业方向的相关课程,从理论层面上了解该学科的全貌;大二,在有了一定的理论积淀的基础上,可以参与到跨保专业的相关科研课题中,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撰写相关学术论文。
另一方面,在实践实操中,有意愿跨保的同学也可以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和比赛逐渐接触该领域的相关内容,同时在大二大三的寒暑假参与跨保专业的相关实习工作,从实操中加深对跨保专业的理解。
此外,对跨专业保研有顾虑,跨保评估成功率不高或者对成绩不自信的同学,想要换专业的话可以通过考研的方式达到这一目的。
但考研也面临着上岸率低、备考周期长、心里压力大等风险,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毅力。因此建议大家如果能够通过保研上岸的还是尽量争取保研。
方式四:出国留学
许多学生在考虑转专业时都会遇到一些疑惑:我对本科专业并不太满意,在申请出国时能否改变专业?如果要改变专业,需要提前进行哪些规划?
一般来说,国外院校比较看重申请者与申请专业的匹配度以及申请者本科背景情况。
申请专业的匹配度
想要成功的转专业重点是要找到“共同点”,即向目标院校证明你现在所学专业与拟申请专业的共同点,并证明自己能够掌握或者有潜力能够在新的领域进行深造。
第一种情况是想转专业与本专业有一定的共同点。此时申请者可以就本专业方向与目标专业的关联度、科研成果及实习实践中能够体现其跨专业能力和申请条件的内容展开陈述。第二种情况是转专业与本专业有没有共同点。那么面对这种情况,申请者首先需要查阅拟申请学校的招生细则,判断自己的专业是否符合该学校的申请要求。
一般而言,留学生申请中如会计、金融、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酒店管理、体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硕士专业不限本科背景,跨申也很相对轻松。如在留学申请中类似数据科学、医学、法律、工程、物理等跨专业申请的难度较大,必须要求有相应的本科专业背景才能申请。
待确定可以申请后,再向学校证明你有能力进行跨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如提供高绩点的本专业成绩单,向老师证明你在拟申请的领域的学术积淀和对目标专业的兴趣。
申请者的本科背景
高绩点(3.8/4.0以上)在留学申请中非常具有竞争力。想要提高绩点的同学可以选择选修课程,并根据目标专业的学术要求修习相关课程,按照课程要求进行多途径学习,向上一届拿到高绩点的师兄师姐请教课程考核重点及考核要求可以更好的应对高绩点的需求。此外,较高的雅思(7.5+),托福(110+)等语言成绩也是非常必要的加分项。
同时,与目标专业相关的实习活动不仅可以面试官对你申请动机的认知,还能涉及未来工作方向,提升软实力,对于留学中转专业的成功申请也至关重要。
所以,在留学申请文书的撰写中,要尽可能地保证文书中的内容能够详细地展示申请者转专业的动机,以及之前从事的实习和科研工作中切合转专业方向的亮点内容,最终打造出一份全面而个性化的申请材料,为梦想学校的录取助力。
结语
选对专业固然重要,但是如文章开头那位同学一样“选错专业”的情况也非常常见。试想一下,一个才从应试教育中挣脱的大学生,如何能够在短短的三五天时间里,从纷繁复杂的细分专业中找到一个既是自己喜欢也充满发展前景的专业呢?
因此,提前做好选专业规划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读高中期间,就可以有意识的关注各大高校的宣传活动和招生政策;高考结束后,也可以通过网络掌握招生信息,关注目标院校的招生专业简介对专业进行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联系在读大学的学长学姐,向他们取取经,综合考量对一个专业的评价。
对于家长而言,也不建议过多的干涉孩子的选择,更不能用自己所谓的“老一辈”的经验强制孩子选择某专业。但是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选择专业的参考意见,如根据自己的职业经验为孩子科普某一行业的发展,或者联系自己就读这个专业的朋友,向他们请教目前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趋势等。
总之,大学专业的选择是一件慎重且复杂的决定,需要同学和家长共同根据实际情况考量作出选择。如果不小心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也不需要太杞人忧天,提前了解转专业途径,可以损失最小化地改变专业方向。
注: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由江苏招生考试网团队(微信公众号:jszkwx)排版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