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稳居第1!哪些高校拥有最强学科?

普通高考志愿填报   Ι  2023年03月16日
9227
摘要: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是对高校学科实力的一次“大检阅”,可以有效反映出相关学科近年的发展状况。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不少高校都以建设A+或A类学科为抓手,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是对高校学科实力的一次“大检阅”,可以有效反映出相关学科近年的发展状况。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不少高校都以建设A+或A类学科为抓手,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学科评估,从2002年首次开展至今,已走过21个年头。经高绩(ID:gjdata)不完全统计,21年里有20所高校的35个学科,不仅在某一轮评估中获评A+,还在历轮评估中斩获“A+大满贯”,成为问鼎全国的“最强学科”!

  北京大学,以10个最强学科冠绝群雄!凭借哲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数学、化学、地理学学科在历轮学科评估中斩获A+,实力首屈一指!基础学科作为北京大学的“金字招牌”,是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四梁八柱”:在首轮“双一流”建设中,北大守护好学科根基,重点保障基础学科资源投入,41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20年,北大与莫斯科大学牵头成立中俄数学中心,着力打造世界级数学研究高地;2021年,三星堆再醒惊天下,擦亮了北大考古这张中国现代考古学界的靓丽名片......拥有百廿余年深厚历史的北京大学,堪称全国高校学科建设的先驱榜样!

北大2.2.jpg

  作为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领头羊”,中国人民大学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5个最强学科屡获佳绩,始终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以法学学科为例,该校法学院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高铭暄教授、许崇德教授等多位法学界资深代表均在此弘文励教。同时,法学院参加了新中国宪法等重要法律的起草、修订工作,深入参与民法典编纂等国家重大立法工程。该校秉承“独树一帜”精神,以学科建设为发展根基,正在一流之路上阔步前行。

  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彰显实力,各有2个最强学科拿下“A+”大满贯;此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这16所高校,也均有1个学科问鼎全国最强学科。

  在长达21年的学科评估历史中,这些学科在适应不断升级的评价体系的同时,展现出了历久弥坚、日新月著的生命力,它们,当之无愧地站在了全国前列。这20所高校,如何斩获A+大满贯?学科建设背后有何致胜之道?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个最强学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拥有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最强学科,它们也是入选第二轮“双一流”的唯二学科,在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等多方面,均以远超同类学科的表现,展现出身为“顶流”睥睨群雄的发展势头!

  地质学学科,除了在学科评估中连续蝉联全国最强,还在地球科学领域ESI排名全球前1‰,成为全球“千里挑一”的学科!该学科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绩最为突出:地质学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学科下8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020年地质学入选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多年来输出以谢树成、高山、谢玉洪、刘勇胜、裴韬、童金南、王强、许继峰等多位两院院士及国家杰青为代表的毕业生。值得一提的是,该学科所属的地球科学学院,自1952年成立以来培养了万余名毕业生,涌现出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等25位两院院士,堪称我国高素质地学人才培养的“摇篮”!

  地质学学科,在其他各项指标中,同样成绩斐然!比如:在师资队伍方面,由龚一鸣教授领衔的“地质学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平台资源方面,地质学学科依托"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土资源部"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为学校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并推广应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以及2人获得国际数学地质最高奖——克伦宾奖2项(迄今亚洲仅此两人),在国际和国内产生重要学术影响;在科研获奖上,地球科学学院地层古生物学科团队自2001年来以第一完成单位,三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再看地质资源与工程学科,同样在多项学科建设数据上处于领衔地位!在人才培养方面,该学科下有4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多年来输出一批以李建威、郝芳、郑有业、吴信才等人为代表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18年,由唐辉明教授带领工程地质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取得重大突破,凭借《现代工程能力导向的地质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上有显著突破和创新,产生了重大影响和广泛辐射!

  在科学研究水平方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努力解决资源能源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和重大技术难题,在2018-2022年短短5年里,斩获了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以及多达14项不同等级的“省级科技三大奖”,取得了大量有重要影响力和贡献度的科研成果!

  此外,在师资队伍与资源方面,该学科有多个国家级平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科研平台为支撑,也是助力学科建设争创第一的重量级砝码!

  东华大学最强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

  东华大学的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建校特色之一:

  作为国际纺织高等教育的标杆,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多项建设数据中,展现出国内顶尖的竞争优势!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师资队伍与平台资源方面保持一骑绝尘的水准,是学科整体实力处于国内乃至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的最好说明!在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中,这一学科依托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支撑平台,形成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领军、著名纺织学科教授为中坚、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为骨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学术攻坚人才队伍和教学团队。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教育界和实业界输送了大量精英人才,在校生和毕业生数量稳居世界同类学科第一,走出以俞建勇院士、徐卫林院士、顾伯洪、丁彩玲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中国和世界纺织领域的中流砥柱!

  纺织学院作为建设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主体学院,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以及多项省级教学成果奖。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每年平均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以上,多扎根在中西部贡献青春力量。

  纺织学院聚焦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持续提升纺织科研的社会服务能力:积极对接国家面向“一带一路”重要倡议,传承纺织优秀文化,如获批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等;服务纺织科技创新和行业转型升级,突破关系国计民生瓶颈技术问题,如:竹浆纤维及其制品加工关键技术、聚酯连续聚合和纤维成型及节能染整关键技术、大型星载可展开天线金属网关键技术、民用飞机C919升降陀用大型编织结构件制备关键技术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7项。高绩(ID:gjdata)整理部分纺织学科教授/研究员/教师为项目第一完成人的科研奖项如下:

  纺织学院几十年筚路蓝缕接续奋斗,取得了多项历史性成就:从解决建国初期穿衣困难而发明的国家第一根化学纤维起到我国载人航天宇航服、从灰黑蓝单调服装色彩到时尚纺织服饰、从生产效率低下的条件简陋车间到现代化大型纺织智能制造企业,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为我国纺织工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通过一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东华大学两所高校的最强学科“晋级之旅”可知,最强学科的背后往往拥有悠久的历史底蕴、雄厚的师资队伍、强劲的科研实力等硬核指标,且历年来为相关领域培养无数领军人才,形成不断输入与输出的良性循环,由此达到蜚声海内外以及同类学科望尘莫及的高度。

  未来,期待更多高校、更多学科向这些高校的“最强学科”看齐,做大做强学校特色学科,积极加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主力军行列,创下更多蝉联A+的新纪录!

  注:本文内容来源,由江苏招生考试网团队(微信公众号:jszkwx)排版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网页尾图.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