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大一新生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已成各高校常规操作。但是学生对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和安排,真的满意吗?是否能满足学生的专业认知需求?
今年最新发布的“2021年美国家庭经济状况”(Economic Well-Being of U.S.Households in 2021)报告,与高等教育相关的问题主要涉及了受访者的在线教育、大学价值和助学贷款情况。
在问及一些过往就读过各类大学的毕业生,如果能重新选择专业,是否愿意选其他专业时,调查结果让人寻味。他们的答案是:如果能回到过去,会选一条不同的求学之路。调查数据显示,约半数(48%)人文/艺术专业类的毕业生表示,如果能重新选择,他们更倾向于主修其他专业,其后是社会/行为科学专业类的毕业生(46%)。
专业认知教育,学生评价几何?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读懂所学的专业价值及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开学伊始安排大一新生接受专业认知教育,已成为高校新生教育的重要一课。譬如,开设专题讲座,邀请业界专家教授、专业负责人、杰出校友、优秀学长/学姐,为新生解读专业,提高新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是各高校的常规做法。
当然,对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不仅仅是在开学时,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把专业认知教育纳入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全过程,分阶段、分步骤、由浅入深进行,已成为高校不断探索和优化的一项工作——在学生的专业培养计划中增设活完善专业导论课,把专业认知教育与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等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当下,在校大学生对其所选专业的认同度究竟如何呢?对学校日常开展的专业认知教育评价又如何呢?且看本文对部分高校2020-2021学年在校生的研究数据。
大二学生的专业认知度较低
研究发现,大一至大四学生中,大二学生的专业认知度较低(2.94),大四学生的专业认知度较高(3.06)。大一、大三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分别为2.97、2.99。
进一步对大二学生的专业认知情况深度分析发现,学生了解专业课程设置的比例(91%)高于专业技能要求和专业的知识体系(均为88%)。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高校通常比较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大三学生的实习、大四学生的就业情况,对大二学生的关注度相对较低,使他们成为被忽视的群体。而大二又是大学生培养专业学习兴趣、确定职业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高校还需重视对大二学生的关注,譬如开设相关的专业导论课程,帮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自己所选所学专业,做好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
专业的认知情况还有提升空间
对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开学时、大学一年级时。专业认知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已被许多高校明确纳入教学规划之中。相关教学效果如何呢?
从大一至大三学生的课程教学内容的总体评价(评估结果分为“非常符合”“符合”“不符合”“非常不符合”,“非常符合”“符合”统计为“符合”,“不符合”“非常不符合”统计为“不符合”)可看出,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本专业发展动向(93%)的介绍,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师生交流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专业认知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掌握专业学习的方法。
麦可思对在校生师生交流数据的分析发现,高校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过程中,或以强化专业认知方面的沟通。当问及学生与任课教师有过哪些方面的交流时,仅有38%的学生表示有过职业规划、职业从业指导的沟通。
总结:由于不少大一新生对其所选专业的认识具有一定局限性,容易冲动地冒出转换专业的想法,对他们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已成高校常规动作。不过,如何系统性地、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构建科学的专业认知教育体系,高校还需深思熟虑,开展符合学生需求和期待的专业认知教育。
注:本文内容来源麦可思研究,由江苏招生考试网团队(微信公众号:jszkwx)排版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