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填报志愿的时候,往往是家庭之中矛盾冲突最多的时候。兴趣、收入、擅长究竟应该如何权衡?也许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来看看江苏招生考试网小编是如何看待填志愿选专业这件事的?
1、首先,我所选择的专业是什么,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
我的专业是经济与金融,简称“金融”,是金融学的一个分支,所在院校是一所普通一本师范院校。
当时的高考成绩算是正常发挥,好的学校是去不了,但在专业的选择上还算自由。当时家里人的意见是让我选师范,根据往年的录取分数,加上地方专项加分,能上一所排名不错的师范院校的学前专业。他们的理由无非是工作稳定轻松,有寒暑假,人际关系简单,适合女孩子。但我对于这种一眼望到头的工作并没有太大激情,需要极大耐心的教书育人并不适合脾气本就不温和的我,于是我坚决拒绝了这一个建议。
文科出身的我可选择的专业其实不多。
法律?繁多复杂的法条让我头皮发麻;
历史?历史知识枯燥无味并且就业困难;
中文?虽然喜欢看书但是讨厌文学鉴赏;
英语?大学四年都学英语让人窒息……
迷茫不知所措时,去问了填志愿很牛的高中政治老师的意见,他说如果想考研的话,就选择经济学类的容易考。虽然我高考算不上发挥失常,但对于不能去自己想去的大学耿耿于怀,复读并不适合我,所以当时我是一心想通过考研实现我的梦想。可能是电视剧看多了,总觉得自己以后会成为纵横商界的职场女精英,加上测的一系列性格天赋测试都说我适合经济学类,于是志愿单上填了满满的“金融”、“经济学”。最后得知被第一志愿专业——经济与金融录取后,简直高兴得上了天。
2、其次,我为什么不喜欢这个专业?又对哪个专业产生了兴趣?又是如何取舍的?
从小到大都很擅长数学的我,产生了高数不在话下的错觉。当我信心满满地打开课本,整个人一头雾水,加上老师上课照本宣科,让人昏昏欲睡,最终的结果是高数永远是我心底的痛。而在学习像金融学、投资学这一类的专业课时,我根本Get不到兴趣点,股票、证券、基金不能让我赚钱只会让我头大。
同时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金融乃至经济学类都是十分注重学历的,而像我这种双非一本,除非考研,又或者除非家里有矿有资源,不是进银行就是去普通的小证券公司。如果你想更好地提升竞争力的话,就需要考很多相关的证书,基础的像初级会计、基金从业、证券从业,高级的有ACCA、CMA、CPA,都会耗费大量精力财力,漫漫考证路一眼望不到头。
最让我感到痛苦的,是学院内严肃压抑的氛围。可能是由于习惯了和冷冰冰的数据打交道,过分理性地遵从经济人假说,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都是冷冰冰的,缺少人文关怀,习惯于遵从数据和权威,思想死板僵硬(仅代表个人对所在院系看法哈)。向来向往这自由轻松的工作氛围的我,一想到这样的工作环境就不寒而栗。
转专业的想法其实在大一刚开学不久就开始浮现。
但当时虽然我明确了不喜欢金融这个专业,却没有想要转去的专业,加上转专业意味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认识新的班级同学。以及在我们学校要转专业的话,不仅需要继续学习原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所转专业的知识,两门专业的成绩都要名列前茅。综合考量下,我放弃了转专业的想法。
学习毫无兴趣的专业,让我既痛苦又迷茫,但很快我就找到了我心水的专业。
在我们学校,除了师范专业的学生,其他人都要选择一门其他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二专业。在询问借鉴了许多学长学姐的意见和血泪史后,我选择了广播电视编导这个据说上课轻松考试易过的专业作为我的第二专业。
由于这个专业所开设的五门课,大多跟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的创作与鉴赏相关,追剧狂人和电影爱好者的我简直如鱼得水。以及新传院的老师较为年轻,思想紧跟潮流,能接受各种新奇的观点,自由开放的氛围让我乐不思蜀。考试大多考主观题,除了一定基础知识,其他的更多的是能让我自由发挥的题目,我常常在考场上一写就停不下来,也因此发现了我在胡编乱造上的独特造诣。
从高中以来,我就陆陆续续关注了许多公众号和Up主,不过高中关注的大多是学生生活类的,大学以后涉猎就较为广泛,影视学习生活美食化妆护肤搞笑。这些虽然对我的学习并没有太大的用处,但却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和眼界。突然有一天,我就意识到既然我对新媒体这么感兴趣,为何不将它作为我的职业方向呢?
在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又产生了转专业的想法,但当时我已经大二,要转专业就得降级到大一学习相关知识。这对我来说代价太大,而且老师家长也不会同意。
在金融里苦苦挣扎的我,又在网上了解到本科商科,考研时跨考新传,在就业上还挺吃香,而且跨考新传也意味着不用考数学,简直是人间理想。但在我陆陆续续了解了我们学校的考研情况后,发现由于我们学校学习氛围不算浓厚,考研上岸的人少之又少,再综合分析了我自身的情况,好的结果也就是考上普通一本的新传专业。而新媒体又是更为注重经验的行业,两三年的时间去花费在有限的学历背景提升,对我来说并不合算。
于是,在慎重考虑后,我决定利用课余时间去学习新媒体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以期在未来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
3、最后,怎样结合自身情况,选出一个自己较为满意的专业呢?
在我看来,好的专业需要符合社会需要、自己擅长、感兴趣这三点。如果把这三点理解为三个集合,理想专业便是这三个集合的交集。
一、社会需要。
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
热门专业大多是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像如今大热的计算机、金融。不同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不同,十年前热门的土木工程现在早已不吃香,而各方面还不错的会计专业实则已达到市场饱和,很难找到好的工作。
关于这一方面,考生和家长可以点进各大招聘网站,浏览查看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的要求是什么?是否有专业限制和学历限制?像新媒体行业,大多没有专业限制,但很注重写作能力和运营技能。而像医生,大学本科学制一般是五年,正常需要读到博士才能找到一个较好的工作。
二、自己擅长。
笼统来说,擅长计算有理科思维的可以选择数理化专业,擅长记忆较为感性的可以选择文史哲专业。数学不好的就避开需要学高数的专业,需要注意的是,擅长高中数学并不等同于擅长高数(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具体来说,像我一个大学同学,从初中便开始炒股,妥妥的大佬级人物,对他来说,金融便是一个绝佳的选择。但在大学前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的同学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同学大多都不了解自己所擅长的是什么。可以去网上找一些权威的心理学测试,像霍兰德职业兴趣倾向测试和MBTI职业人格测试等。
在这些测试里,个人的一些基本倾向会得到一个较为客观的回馈。经过测试,一些考生适合的或者说感兴趣的职业和工作就会反映出来,再通过这些职业去匹配相应的专业,往往会让学生产生非常明确的专业选择,当然测试结果也仅当参考。
三、感兴趣。
这是一个更因人而异的考量因素。每个人的兴趣点都不同,常常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而且有些人不喜欢的专业也能学得很好,像我不喜欢的专业就一定学得不好。
是否感兴趣会影响到你学习的热情和深度。像就业前景并不好的文史哲专业,如果你感兴趣便容易学得深入,就业竞争力也会提升,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是否是真的感兴趣需要进行慎重的考量,像我们大多数人都热爱美食,却很少人因此去选择成为厨师。
当然,三点都符合的专业是理想状态,在现实中是少之又少,往往只能根据个人情况和追求做出取舍。
如果你希望未来赚到很多的钱,那么就选择就业前景好且擅长的专业;如果是更希望从事有获得感的工作,就侧重于自己擅长和感兴趣这两个方面;如果没有找到自己的长处,便可以注重选择感兴趣且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
事实上,在志愿填报上,除了专业,还需要考虑学校、地理位置等因素,这些都需要进行慎重考量,尽量和父母多沟通商量,听取别人有用的建议,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选专业固然很重要,选好专业是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弯路,但也不必为此过于焦虑,选到不合适的专业,大不了转专业,大不了跨专业考研。你们才十几二十岁,不是七八十岁,不要因为怕走错路而停滞不前,走错了路又怎么样,大不了重头再来,一无所有的你们又有什么好失去的呢?
最后,祝你们不管是高考成绩还是志愿填报,都能万事胜意,得偿所愿!
注:本文内容来源67高中学习,由江苏招生考试网团队(微信公众号:jszkwx)综合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