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时,在众多喧哗的讨论中,我们到底该如何判断和看待热门专业呢?快来和小编一起看看2020年的热门专业分析吧。
一、热门专业的特点
热门专业是指备受考生和社会关注的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年的热门专业有所不同,总的来看,热门专业具有以下特点:
1、开设院校多。
比如工学和文学的很多专业在超过50%的本科院校都有开设,几乎成为了每所学校必备的专业。
2、招生数量大。
我国有超过20个本科专业每年的招生数量超过十万,比如土木工程专业,一直是各大高校招生的重点专业。
3、社会关注度高。
比如近几年的大数据专业和人工智能专业。
4、未来发展前景好。
某些专业由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良好而进入热门专业名单,比如经济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
二、热门专业形成的原因
关于热门专业形成的原因,我们分为内因和外因来讲。内因包括:1.符合职业价值倾向。2.信息不对称导致盲目选择。3.盲目追随高考状元。外因包括:1.产业需求。2.战略需求。
内因一是某些专业符合学生的职业价值倾向。职业价值观包括成就感、审美追求、财富、健康、挑战性等。以金融学为例,对商业和财富感兴趣的同学更倾向于选它,而选择医学的同学则更关注健康,生命安全在他的价值观中是很重要的因素。
内因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盲目。这里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某些信息源为了博取关注和流量会鼓吹和散布不客观的信息,误导学生和家长。第二种情况是滞后的信息可能导致了热门专业,比如外国语类专业,很多人还认为学英语是最佳选择,实际上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小语种人才需求更大。第三种是被不充足的行业信息误导,比如有人听说我国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大就给孩子选择会计专业,但实际情况是我国会计基层从业者已经饱和。
内因三是盲目追随高考状元。很多人会这样想,高考状元选择的范围这么广,但他们都选了某些专业,那说明这几个专业有很大的价值,但事实上,这种盲目跟随高考状元的做法加剧了专业的两极分化,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总的来看,我们会发现,由内因产生的热门专业更多是一种想当然的结果,是一种伪热门。
我们再来看一下外因。
外因一是产业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人才需求剧增。前些年发展比较迅速的有交通运输、计算机服务、金融、医疗等。近些年又有一些新的产业出现,比如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商务英语等。
外因二是战略需求,以人工智能专业为例,从2015年7月开始,人工智能专业被写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6年人工智能一词又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后来逐步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开设的学校和招生的人数越来越多,成为热门专业。
在总结了上述的热门专业形成原因后,我们今天重点分析一下新基建相关专业和生环化材四类专业。
三、“新基建”相关专业
“新基建”是今年备受瞩目的热词,它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简称。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官宣了新基建的范围,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
新基建对于我国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可以拉动经济,在中国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扎实的情况之下,带来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第二,可以优化工业结构,中国迈入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发展已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基建有利于中国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跟着国家政策的导向,与新基建相关的专业也受到了重视,成为新时代的热门专业。新基建的七大领域: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
我们分别来看一下它们的相关专业。大数据中心、5g基建、人工智能,这三个领域主要涉及两大类专业,一是电子信息类,二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这两个专业大类下,又有很多细分的专业,还包括一些新增的专业,比如电子信息类下,新增了人工智能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类下,新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还有一些热门专业比如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新媒体技术专业、电影制作保密技术专业等等,还有广受热议的虚拟现实技术和区块链技术专业。
特高压相关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大类包括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光源与照明、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还新增了电机电器智能化和电缆工程两大专业,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最后,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这两个新基建的领域涉及到的专业比较多,也有一些往年的工科热门专业,如自动化、交通运输类、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类,在这四个大类下,又分了很多的专业,还新增了一些专业。自动化类新增了机器人工程、邮政工程、核电技术与控制、智能装备与系统、工业智能等专业。交通运输类新增了轨道交通、电气与控制、邮轮工程与管理等专业。机械类新增了智能制造工程、智能车辆工程、仿生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等特设专业。
在投资方面,新基建占全部基建比重的百分之7到12%,保守预计,2020年规模超过10000亿,其中轨道交通、5g和数据中心的投资规模较大,分别为5000亿,3000亿和1000亿。特高压、人工智能、充电桩、工业互联网的投资规模也接近600亿,350亿,100亿和100亿。
总的来说,尽管当前新基建相比传统基建的总体规模要小,但长期来看,新基建代表了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不仅增长空间广阔,而且对传统的基建也会有更大的帮助,未来几年如果同学们对理工科感兴趣,具备学习这些专业的基本素养,不妨选择这些专业,朝着国家重大战略和民生需求的行业进行钻研,就业前景比较乐观。
四、生环化材四类专业解读
生环化材是指分布在理科和工科两个大门类中的生物类、环境类、化学类、材料类专业,包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化学、应用化学、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
我们之所以把生环化材四类专业单独列出来讲,是因为这四类专业是曾经的热门专业,但是近些年,它们争议很大。他们的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毕业起薪低,薪资提升空间小。应用化学专业的大部分毕业生去了工厂,月薪3k-5k,材料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也是薪资较低,基本等于素质较高的工人,多数本科毕业生转行。
第二,市场需求小,毕业生数量供大于求。生物科学岗位饱和,大部分人本科毕业做了初高中生物教师;环境科学本科的课程泛而不精,但导致的结果就是科科都懂,科科都不深入,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绝大部分是进入制造业的生产制造工厂,从事工艺岗位,工作环境差。
第三,研究型岗位技术要求和学历要求高。材料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岗位较少,博士有科研岗位,工资要比硕士高,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个以博士学位为起点的专业,并不是理想专业。
第四,科研方向和产业需求脱节,硕博就业依然困难。材料科学的本科教育与实践脱离过于严重。一个人如果想要从事材料学相关工作,硕士不够必须是博士;环境科学专业有人抱怨为论文而科研,硕博毕业生仍然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部分专业危险系数高,对身体有损伤。材料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环境恶劣,多在工厂。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可去化肥农药厂,但对身体有毒害;研究生毕业有机化学和制药化学前景算是好的,但塑料橡胶合成,药物中间体合成工作中毒性也很大。
说了这些专业的缺点,但并不意味着这几个专业就一定没有出路,最重要的是看是否适合自己。我们知道,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高分子材料研究属于高精尖的专业,环境类专业一定程度上说就是践行环境保护,这些专业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同学们兴趣在这里,并且全面思考了多种因素,如这些专业未来的工作性质是不是符合自己的生涯规划,这个专业的课程是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家人朋友有没有相关从业背景等,如果有留学计划家庭能否支持等。希望考生综合考虑各因素后理性做出选择。
五、如何看待热门专业?
找到热门专业还不够,我们需要正确的看待热门专业。这里有四个原则供大家参考。
原则一全面分析专业对应的行业发展。有些热门专业对应的行业是周期性行业,比如汽车、钢铁、房地产、石油化工等,我们以建筑学为例,2008年以前是建筑学专业的黄金时期,它的分数线与金融学旗鼓相当,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设计院、事务所、房地产公司或者去创业,从2008年到2014年,建筑学专业还是一个上升发展的专业,但是从2014年以后,建筑行业进入下行周期,15-16年毕业生读研为主,17-18年毕业生主要是读研、出国或转行,就业率整体下降。
原则二是要学会分辨热门专业中的马太效应。这个我们在前面讲过,有些同学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发现某些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比较高,或者高考状元选择了某专业,想当然认为这是就是“热门专业”,实则是马太效应的表现。连续几年的高录取分数线与高考状元的青睐,让越来越多无知的家长和学生盲目追随,以至于在就业时竞争压力加大。
原则三是深入调查就业情况。有些专业是报考热门但是对应的就业情况并不如人意。比如2019年麦可思《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美术、法学、音乐表演、化学,这些专业在报考时非常热门,但就业并不理想。已经被选为红牌警告专业。
原则四是追求个性发展。也就是说选专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而不能盲目追求热门。每个同学的人生理想、兴趣爱好、家庭背景不同,相应在专业选择上也应该有区别。同学们要全面认识自我,然后在优势擅长的领域选专业,这样才会在工作中更有创造力,长远来看,无论对个人还是整个民族都有很大的益处。
注:本文内容来源公众号学业之道,由江苏招生考试网团队(微信公众号:jszkwx)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