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强基计划热点问题解答

强基计划报考指南   Ι  2020年05月15日
9503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强基计划热点问题解答来了,想报考人大强基计划的考生家长要仔细看看这些问答,可能会高效的解决您的一些报考疑惑哦。

  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强基计划热点问题解答来了,想报考人大强基计划的考生家长要仔细看看这些问答,可能会高效的解决您的一些报考疑惑哦。

  1.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根据《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文件要求,中国人民大学从2020年开始在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哲学3个专业启动强基计划,采取多维度考核评价方式,选拔一批专业兴趣强烈、未来志向远大、学术潜力深厚、综合能力突出、心理素质过硬的优秀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与学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紧密衔接,立足中国,融通世界,面向未来,超前规划,坚持“植根铸魂、德才兼修,强基固本、博学深究,兴趣主导、创新引领”的拔尖人才培养理念,实施“宽厚基础、学科复合、科教融合、大师引领、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开放性、研究性、国际性、挑战性和个性化的高水平培养平台,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世界视野,具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扎实学识和卓越能力、深刻思想和创新思维,能够潜心学术,关注人类发展重大问题,能够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做出卓越贡献,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家。

  2.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有哪些?考生可否报考多个强基计划专业?各专业有无报考限制?

  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共三个招生专业: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哲学,所属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均获评A类。

  考生报名时,可在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投放该省相应科类的招生专业范围内,填报不超过3个专业志愿,并填写是否服从专业志愿调剂。

  在非高考改革省份,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和历史学专业仅限文科生报考,哲学专业文理兼招。在高考改革省份,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各招生专业均不限选考科目。

  3.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报名条件是什么?

  在有招生计划的省份,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考生均可报名: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

  (2)具有强烈的专业兴趣、科研志向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将来从事专业相关领域工作;

  (3)高度认同中国人民大学“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和“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人才培养目标;

  (4)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具有相应专业所需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

  (5)符合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条件的高中毕业生。

  4.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招生计划有多少?强基计划的分省计划是怎么定的?

  中国人民大学今年强基计划获批总规模为90人,3个招生专业。

  今年为强基计划试点第一年,在做分省分专业计划投放时,学校主要考量往年自主招生相应专业的报考、录取情况和各地生源质量。强基计划的分省分专业计划投放是动态的,明年将参考本年度实际报考、录取及生源质量情况做适当调整。

  5.理科生可以报考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吗?

  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强基计划中,哲学专业文理兼招,在部分省份投放理科生招生计划。欢迎热爱哲学、数理思维较强的优秀学子报考!

  6.考生能否报考多所学校的强基计划?被强基计划录取后还能否选择参加普通类批次的录取?

  报考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的考生不能兼报其他高校强基计划。

  考生报名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后,考生有权放弃校测。但是如果参加校测,即视为填报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志愿,若被录取,则不再参加后续高考志愿录取;若未被录取,考生可继续参加本省(区、市)后续各批次高考志愿录取。

  报考前,建议考生充分了解强基计划的招考和培养政策,结合自己的学术志趣、能力特长和发展规划进行报考。

  7.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入围校测标准是什么?是否需要提交竞赛、奖励等证明材料?

  中国人民大学依据考生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分科类按不超过分省招生计划数的4倍确定各省入围校测考核考生名单(末位同分均入围)并公示入围标准。入围考生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不得低于所在省(区、市)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对于合并本科批次的省份,参照该省份确定的部分特殊类型相应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执行。

  考生可于5月10日12:00至5月30日12:00登录中国人民大学报名平台(网址:https://bm.chsi.com.cn/jcxkzs/sch/10002),按照招生简章及系统提示完成网上报名,无需提供竞赛、奖励等证明材料。

  8.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校测考什么?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校测含专业测试和体育测试

  专业测试主要考查考生综合素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以及专业相关领域学习兴趣、发展潜力等,考生综合素质档案将作为参考材料使用。考核形式为笔试和面试,考查范围不限于中学教学大纲。笔试原则上不会重复考查高考内容。体育测试项目为肺活量、立定跳远、50米跑。

  9.是否必须参加校测考核中的体育测试?

  原则上所有入围校测的考生均须参加体育测试。体育测试成绩将作为录取时同分比较的优先条件之一。

  因身体原因无法参加体育测试的考生,应按照《测试指南》的要求提交免测申请。经中国人民大学认定确属无法参加体育测试的,可予免测。除经中国人民大学认定属于免测的考生以外,未参加体育测试的考生,视为放弃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校测资格,参加的其他测试环节成绩无效。

  10.已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高考前可做哪些准备?学校是否组织强基计划相关考前培训?

  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以高考成绩为入围校测的唯一依据,建议考生集中精力准备高考,力争取得最佳成绩。

  学校不组织任何形式的强基计划相关培训,也未委托任何个人或培训机构开展强基计划培训和招生有关工作。中国人民大学通过本科生招生官方网站阳光招生信息平台(http://rdzs.ruc.edu.cn/)、官方微信公众号(“人大阳光招生”)发布强基计划相关信息。请考生和家长注意鉴别信息来源和真伪。

  11.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如何确定录取名单和录取专业?

  学校按照综合成绩优先、遵循专业志愿的原则,由高到低顺次确定强基计划预录取名单。综合成绩中,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占85%,校测成绩占15%。校测成绩=笔试成绩+面试成绩。若考生综合成绩相同,则依次比较校测成绩、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体育测试成绩。

  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的考生,如果服从专业调剂,将调剂到该省份该科类招生计划尚未完成的专业;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又不服从调剂的考生,不予录取。

  12.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考生,入校后是否可以转专业?能否辅修双学位?

  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考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允许转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将定期组织培养情况考核,达不到考核标准的学生,应退出强基计划。在前两学年退出强基计划的学生,转入该专业普通班继续培养。对于在第三年考核未通过的学生,在考核小组指导下根据学生实际和兴趣制定后续学习计划,完成本科阶段学习。

  中国人民大学双选认证制度对强基计划学生开放,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辅修,达到认证标准的,获得辅修专业证明或者辅修学位。

  13.强基计划培养模式有何独特之处?

  采用通专结合、本硕博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强化思想引领和核心素养、核心能力培养;专业教育强调宽厚基础、学科融通、扎实能力,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设置课程和培养环节,突出学习挑战性。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发展趋势,提供丰富的特色选修课程,并在高年级打通研究生课程学习,学生在学术导师组的指导下,依据其个性化特征和发展规划构建个性化培养方案,实施学分制管理。

  配备国内外高水平师资,全面实行导师制。选聘校内外最优秀的师资承担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聘请高水平国际师资开设全英文国际化前沿课程和讲座。在培养过程注重大师引领,实施学术导师组和学术导师相结合的学业发展指导制度,同时通过新生研讨课、学术研讨班、学业导师、学术讲座、科研实践、大师工作室等具体举措促进师生互动,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业发展。

  创新学习方式,构建实施研读中心、研讨中心和创新中心。依托学校图书馆,建设集书库和数字资源、阅读室、智慧化研讨室为一体的研读和研讨中心;以学生创新实践为核心,建设强基计划学生创新中心,围绕某一创新实践主题,在教师团队指导下,学生组建跨学科、跨年级、跨学段(本硕博)共同参与的创新团队,持续开展创新实践。

  以问题为导向,依托学校高水平科研平台、科研项目和科研团队,实施科教融合培养。依托各相关学科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团队、科研机构和平台,开展学术研讨班、学生进科研项目(实验室)、学生进产学研项目,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研究为目标,在科研团队指导下,按照学习和研究有机融合的方式,开展科研实践,实施渐进式学术训练。学校为学生参与校内、国内和国际科研计划提供经费资助。

  深化国际合作,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在地国际化、双向国际化”战略,建立常态化的拔尖学生培养国际合作平台。建立国际一流大学交换学习基地,常态化派送国际交换学习,实施联合培养机制;建立国际著名学者、学术大师教学和指导团队,丰富国际教育资源,为强基计划学生国际交换学习提供深入指导;依托学校国际小学期平台,针对拔尖计划学生专门开设学术前沿短期课程,聘请国际一流师资来校授课和交流。

  实施科学动态的考核和进出机制,实施本硕博有机衔接的培养体系。强基计划各专业原则上每学年进行一次综合考核,重点关注学生学术志向、相关领域学术潜力、综合发展能力;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转专业,达不到考核标准的应退出强基计划,转入对应或相近专业普通班进行培养;入校第一学年后学校可设置多元选拔机制从普通班学生中择优录取适量学生进入强基计划;强基计划各专业按照本硕博衔接培养的要求设计培养体系,第三学年考核通过的学生将自动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在第四学年实施本研衔接培养;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强基计划学生,符合相关条件的,可按照双向选择录取到本专业相关学科或相关交叉学科专业进行硕博连读或直博培养。

  注:本文内容来源人大阳光招生微信公众号,由江苏招生考试网团队(微信公众号:jszkwx)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2.png